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古今中外著名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坐落在敦煌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大小石窟分为上下五层,南北连绵米,岩壁高50多米。唐代开元年间马思忠塑造的弥勒像。根据窟内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年)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年)。莫高窟绘画题材以佛像、经变、人物等为主,反映了不同造窟时代的社会文化特征,弥足珍贵的是直观地将历代绘画的结构布局、人物造型、艺术风格的演变呈现在人们面前,特别是魏晋、唐代的作品被誉为是极品。莫高窟中最大的洞窟高40多米,长30米,最小的高不足1米,洞窟的形制最初是由印度经由西域传入,窟外原有殿宇,由木构走廊与栈道相连,窟内塑像都是泥制彩塑,各具特色,壁画绚丽多彩。“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绘于第窟,是莫高窟著名的壁画之一,出行图由余人组成,前部是仪卫,中部是节度龛和张议潮坐骑,张议潮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在一群官员的簇拥下走向桥头,后部是供给、射猎骑队。第窟建造于唐开元十三年至天宝十四年(公元~年),西壁塑倚坐弥勒大像一尊,俗称“南大像”,高达26米,是莫高窟盛唐时期的杰作。这尊佛像比例适度,脸型丰满圆润,双眼微微俯视,神情亲切含蓄,给人以庄严慈祥的感受。莫高窟里雕工精湛的塑像“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绘于第窟,窟建造于北魏时期(公元~年),是典型的北魏洞窟之一,窟中设中心塔柱,这种形式是由印度的塔庙演变而来。前室上顶为人字坡,是中国建筑屋顶的形式,大梁下面的木质斗拱,是莫高窟、也是中国现存古建筑最早的斗拱。莫高窟的彩塑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各具独特的风格。前期是北魏至北周时期,塑像带有犍陀罗风格;中期是隋代至唐代,唐代是敦煌塑像艺术的最高峰;晚期是五代至清代,五代和宋代大体保持唐风。莫高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窟内壁画连接起来可以组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这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的宝贵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