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图片 >> 正文 >> 正文

大敦煌匠心乐动丝路妙音千年丨从敦煌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5/3/9
治疗白癜风效果好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

近日,由甘肃文旅集团打造的“如意甘肃·艺术与文创产品展厅”已试运营,不日将面向公众开放。

展厅常设展区有“文创产品与非遗展区”“绘画展区”“雕塑展区”“乐器展区”“数字展区”。主要展示省内文创企业产品和非遗作品、“俄罗斯画家画敦煌”作品、“一带一路雕塑家塑敦煌”作品、“敦煌壁画古乐器复原开发”成果等。同时还设有沉浸式数字展区,通过数字设备和技术体验甘肃文旅项目。

其中,敦煌壁画复原古乐器成为一大亮点。雷公鼓、箜篌、长柄琵琶、花边阮……尤其是出自莫高窟窟《观无量寿经变》、蜚声中外的舞剧《丝路花雨》中英娘手上那把“方头琵琶”,公众可亲临展厅欣赏这些从敦煌壁画中“飞”出的敦煌古乐器。

敦煌壁画上有多件乐器图像,反映中国乐器发展最辉煌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敦煌研究院研究员的郑汝中先生、庄壮先生经过大量研究,仿制出一批壁画乐器,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年4月,甘肃文旅产业集团与敦煌研究院共同合作,仿制敦煌壁画乐器并进行延伸开发,以“活态”的方式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使敦煌古乐器“走”出壁画,“走到”大众身边。

在时年86岁高龄的敦煌乐舞研究专家郑汝中先生的设计指导下,按照敦煌壁画乐器图形制作成能够演奏的乐器实物,共制作了弹拨、拉弦、打击、吹奏四大类乐器,共97种,件(2套)。这次复原工作邀请上海、扬州、苏州、北京、河南、河北等地的民族乐器制作大师共同承担。敦煌研究院的画师在这些乐器上精心绘制了乐器出处的壁画图案,使乐器在奏出美妙音乐的同时,成为艺术品。

(一)

在莫高窟里,只要与音乐有关的壁画中必定有它的身影,它就是被誉为“民乐之王”的——琵琶。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句描述琵琶清脆而圆润的音色。

据统计,敦煌莫高窟的石窟壁画中,琵琶的数量独占鳌头。无论是经变画中的极乐净土,还是世俗生活中的市井酒肆,琵琶的造型无处不在,只形态各异的琵琶,见证了琵琶在十个朝代里的改良与发展。琵琶,以其演奏手法而得名,古代称作“批把”,即右手向前弹叫批,右手向后拨叫把,两种基本的弹奏方法构成了这种弹拨乐器的名字。

敦煌壁画中留下了50种不同样式的琵琶图样。北凉第窟,是莫高窟最早的石窟,人称建窟之始者,其中就有琵琶的身影。乐器的制作素来是件极为艰难的工作,大都以手工为主。尤其仿照壁画乐器制作,只有图形,没有实物,既不知悉各个部位的具体尺寸,也看不到它的内部结构,更听不到它们原有的音响效果。而“复制”出的敦煌乐器,并非为了束之高阁,供人观赏,而是要古为今用,通过试制,追回一些失传的声音。

复原仿制的琵琶外观仿效敦煌壁画的原貌,保持乐器造型古朴美观,而内部结构则依据多年来对乐器改革的经验及现代乐器科学结构进行设计,选取了各个时期壁画的代表,共制作曲项、方头、棒形、短颈、五弦等不同外观的琵琶共17种。它的复原成功,意在唤起人们对历史、对敦煌艺术的追寻。

(二)

它曾盛极一时,却终究被历史淹没。与琵琶一样,它的名字、它的声音,也曾被历代文人学士一次次歌咏与赞美,它就是——箜篌。

公元前8世纪前箜篌从波斯传至我国新疆地区,此后又沿着丝绸之路进入河西走廊和中原地区,它美妙的音色、宽广的音域深受当时人们喜爱。

向西为西方的竖琴,向东则为中国的箜篌。箜篌在隋唐时期的宫廷乐舞中得到极大发展,成为乐队配置中一件不可或缺的旋律性乐器。除了乐器数量的骤增,这一时期的箜篌在形制上也逐渐完善。宋元时期箜篌虽继续流传,但多禁锢于宫廷。明清时期箜篌艺术日渐衰微,至清代完全失传,绝响达年之久。

好在荡漾在历史长河中的渺渺余音并未完全消散。20世纪30年代以后,我国音乐界、乐器界有识之士竭力复兴这项古老的乐器艺术。

中国现代箜篌的试制与改革,近一个世纪以来从未间断。年,中国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组建“箜篌改革小组”,成功研制出第一台不转调的现代箜篌。古老而神秘的箜篌在失传多年后,如浴火凤凰般迎来了新生。它高贵典雅的外观和天籁般的动人音色,让很多人一见钟情,从此痴迷。

敦煌壁画复原箜篌可分为古典箜篌与现代箜篌。其中造型最为惊艳的被命名为“仕女箜篌”,它是在郑汝中先生的建议下,将一尊侍女铜像作为箜篌的立柱,最后不仅试制成功,而且非常有艺术美感。

比起仕女造型的现代箜篌,更难的是复原壁画上的箜篌,从一个造型的想法到一步步调试,创造出一个新的箜篌样式。作为乐器改革者,他们不仅追溯民族乐器的过去,也塑造着它们的未来。

(三)

与无处不在的琵琶不同,它在敦煌壁画上只出现过两次,却以其奇特的造型令人过目不忘。一次是在盛唐窟北壁的“不鼓自鸣”乐器中,一次图像更为清晰,是在初唐窟的北壁药师经变乐队中。郑汝中先生翻遍所有音乐典籍,也没有找到这种琴头似曲项琵琶,却有着花瓣形音箱的乐器,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种阮。

阮,汉代琵琶的一种,中国最早出现的弹拨乐器之一。西域琵琶传入后,需要在命名上将它们区分开,恰好此时,出现了一位善弹这种乐器且技艺高超的音乐家,人们便用他的名字将其命名为“阮咸”,简称“阮”。

阮的音箱是圆盘形。窟壁画上的阮,却绘着一个花瓣形的大音箱。最终,郑汝中先生根据它那独特的花瓣形音箱,给它起了一个诗意而别致的名字——“花边阮”。敦煌壁画乐器大多是线描造型,无法看出乐器的内在结构,在仿制的过程中,必须要弄清花边阮的琴梗和共鸣体是如何组装的。如何使这件敦煌壁画中最为惊艳的乐器发出动听的声音,而不沦为一件陈设品,仿制团队进行了很多创新。最终,仿制出的花边阮实物,不仅高度还原了壁画中的形象,而且音色优美,实为理想的低音弹拨乐器。

(四)

建于晚唐时期的窟壁画上出现过一个更让人费解的乐器。飞天伎乐所演奏的乐器,很像是一个弯形的琵琶,却只有一根弦,它叫弯琴。

只有一弦,也就只能发出一个音,作为一种乐器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从当时的乐器制造和音律学的实际状况分析,也是没有任何道理的。但是,这种图形在莫高窟先后出现了20余幅,并延续了数个朝代,甚至在新疆的石窟壁画上也能看到它的身影。

这件乐器的弦数究竟是多少,成为一个特别令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