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图片 >> 正文 >> 正文

守护敦煌壁画有多难莫高窟守护人壁画脆弱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5/3/14
北京看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5月8日,央视综合频道原创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迎来收官之作,走近樊锦诗。“择一事、终一生”。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扎根大漠近60年,她说,敦煌壁画“年老多病”,颜料层可能会一片片翘起、逐渐变得酥软“像酥团一样”,甚至开门声大一点都会掉落。为了让文化瑰宝得以永续利用,她一边带领团队年复一年进行修复,一边引入8K球幕电影等数字化手段让观众了解莫高窟。08:58“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是一代代莫高窟守护人的真实写照。20世纪40年代开始,常书鸿留法归国后,毕生致力于敦煌文物事业,被称为“敦煌守护神”;段文杰在一次画展上被敦煌壁画吸引,开启了一辈子对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樊锦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毅然接过两位前辈手中的接力棒,默默守护着茫茫大漠里的莫高窟。“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节目通过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部长李萍、樊锦诗唯一自传作者顾春芳的视角,讲述一代代莫高窟守护人如何用实际行动凝练成“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如今,虽已退休多年,84岁高龄的樊锦诗每年依然有大半时间在敦煌,努力编写第二卷敦煌石窟考古报告。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部长李萍与樊锦诗共事40多年,在她印象中,樊锦诗生活上十分简朴,“大多数时间她从早上7点钟,到晚上12点都在工作,真的是坐着想的是敦煌,睡下来想的还是敦煌”。即便是春节期间,樊锦诗也基本上全都守在敦煌,她曾说过:“其实过年对我来说无所谓,我一看洞窟,心里比什么都高兴。”樊锦诗在节目连线中惊喜现身,引领大家感受千年石窟的新时代魅力,最后深情寄语年轻一代。她表示:“希望就在年轻人身上,我发现他们特别有朝气,特别热爱工作,而且有创造性,我相信他们能继续发扬‘莫高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会把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弘扬事业继续下去,而且会比前人做得更好。”守护千年文化瑰宝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自播出以来,通过“双时空+双舞台”创新形式,深入解读人物之间的精神传承,还原真实的历史细节,让观众触摸到历史的脉动。节目从细微处着手,探寻樊锦诗的使命与担当。樊锦诗在敦煌莫高窟(年9月29日摄)。新华社发(孙志军摄)。半个多世纪以来,樊锦诗始终追随着前辈的足迹,不断积极探索科学保护莫高窟的方法,为莫高窟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20世纪80年代末,她最早提出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敦煌。年8月1日,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运行,成为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的重要一步。它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手段,向观众呈现敦煌莫高窟气势恢宏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绚丽多彩的石窟艺术经典。“既给观众欣赏敦煌艺术增加了信息,又减少了洞窟开放的压力”,樊锦诗在连线中介绍道。节目现场,李萍回忆起开馆前一天,大家到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参观的情景,“刚要进的时候,樊院长突然停下来说这个场馆太不容易了,是我们十年的心血,这么干净,我们把脚上的尘土都擦擦干净。”“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这是樊锦诗给自己的人生定义。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她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携手一代代莫高窟守护人,共同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华章。来源|央视新闻、央视一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