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想要了解古代东方的艺术,佛教艺术将是一座无法绕开的高大殿堂。如果您想要欣赏古代东方的雕塑,佛教石窟则是最适宜的寻宝之地。当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也在路途中留下了数个美丽的石窟。在丝路甘肃段的东西两端,各有一座精美绝伦的佛教石窟,西面的石窟用它的壁画传递着来自异域的热情和幻想,它叫做莫高窟。东面的石窟用鬼斧神工的洞窟和绝妙的泥塑雕像,诠释着古代工匠对美的独特看法。这座在年的自然侵蚀中得以幸存的石窟就是“麦积山石窟”。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45公里的小陇山之中,因其形如农家积麦之状而得名。其山体垂直高度为米,而麦积山石窟群就开凿于距地面二三十米到七八十米的悬崖绝壁之上。石窟的洞窟之间由飞桥栈道相连,凌空穿云。洞窟和崖面形成的崖面遗存,成为了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其崖面遗存主要包括洞窟建筑、塑像、壁画、碑刻题记等。麦积山石窟自东晋十六国后秦始凿,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共12个朝代,多年的不断开凿与重修,至今共保存大小洞窟个,雕塑作品件,大小造像身,壁画余平方米,馆藏文物及艺术品余件。麦积山石窟保存至今的身造像中,绝大部分是泥塑。这是因为麦积山的石质属于第三纪红色砂砾岩,岩石结构松散粗糙,不宜精雕细琢,所以也就因地制宜采用泥塑。麦积山石窟的泥塑作品具有强烈的文化延续性。自后秦开窟,直到明清,作品没有间断。无论是早期典型的西域风格还是北魏秀骨清像的中原风格、到西魏的脸颊略圆、北周的方中求圆、隋唐的丰满圆润、宋的写实,再到明清略显呆板等特点,在麦积山石窟中都可以感受到。号洞窟中有一组名为“窃窃私语”的泥塑精品。不同于其它石窟更多的表现佛国人物的庄重肃穆,这里的塑像更加充满生活情趣、充满普通人的情感,甚至于透露出七情六欲的众生相。麦积山石窟的洞窟建筑,除了各种形制的洞窟外,还包括从属于洞窟的栈道及洞窟中的壁画,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4窟位于东崖上部,俗称“上七佛阁”或“散花楼”,为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所建造的“功德窟”。七间八柱前廊后室的大型仿宫殿式窟龛,依山而建,屋顶为单檐庑殿顶,上部有脊,殿顶前檐原有八根石柱。13窟开凿于隋代,是麦积山石窟现存泥塑造像中最高、最大的一组造像。这组造像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始凿于隋代,宋代重修,距今有多年的历史,俗称“东崖大佛”。整组造像悬立崖面,俯视芸芸众生,虽历经千年风雨,但佛和菩萨神情之中依旧流露出一种“观照大千”的精神气度。窟开凿于北魏(-)晚期,是麦积山石窟内部空间最大,内容最丰富、精品最多的洞窟。在正对窟门口的位置,有一组北宋时期的雕塑作品,释迦牟尼像高3.5米,高大的身躯微微前倾,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回家看望儿子罗喉罗时的情景。窟开凿于北魏时期,但窟内塑像均为宋代重塑,具有代表性的为宋代供养人形象。宋人开始崇尚纯朴淡雅之美。女性美从华丽开放走向了清雅、内敛。人们对美女的要求渐渐倾向文弱清秀:削肩、平胸、柳腰、纤足。佛传故事碑是麦积山石窟的镇山之宝。此碑刻为北魏晚期作品,花岗岩材质,从上部到下部、左边到右边各分为三个部分,上部为释迦、多宝并坐说法、中间为交脚菩萨、下侧为佛说法。整块碑刻是以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一生的主要事迹。第44窟前部在地震中坍塌,仅余洞窟后壁,为西魏典型代表窟龛之一。第窟开凿于西魏时期,北宋重修,是麦积山石窟少有依照犍陀罗风格采用多种浮雕手法开凿的洞窟。洞窟中部悬塑一身化生金刚像,也称“花心金刚”,是佛祖从莲花之中点化而成的护法金刚。七列龛间“天龙八部”,浮雕石胎泥塑八身,位于七列龛外部左右帷幔之间。“天龙八部其职责是护卫佛法,均以天王或金刚力士的形象出现。刚力士源于印度古神那罗延,传到中国后其形象有了很多变化,直到唐代金刚力士才基本成熟形成现在的固定样式。金刚力士成双出现在洞窟门口作为守门神存在,为宋代上乘之作。第9龛静静地立着一个小沙弥,高不足一米,造型简洁质朴,在那里独自发出甜甜的微笑,仿佛是佛正在讲述一个美妙无比的佛国世界,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憧憬。麦积山石窟处于较为潮湿的环境当中,洞窟内壁画大多脱落,少量洞窟保存壁画。较为重要的有北朝晚期的一些洞窟,如26、27、、等窟,不仅保存有本生故事画,也有大型经变画。麦积山是一座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密切结合、浑然一体的艺术殿堂。由于地处南北分水岭之北侧,因此地理环境具有南北过渡地带的特点,南方的秀丽妩媚和北方的雄浑豪壮的自然景色兼而有之。“麦积烟雨”为天水当地八景之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