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回鹘原称为回纥,曾是铁勒诸部的一支,其后统一铁勒诸部,回纥逐渐成为铁勒诸部的统称。在公元八世纪末改称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义。当回鹘逐渐开始进行南迁、西迁,甘州、西州便一度成为了他们的聚居之地。
在河西一隅的敦煌,也留下了回鹘的印记。莫高窟23个回鹘时期的洞窟中,于13个洞窟中绘制了回鹘王和王妃的供养像,尤以第窟的回鹘王及王妃的供养像最为完整清晰。
回鹘王及王妃供养像第窟壁画中的回鹘王脸型丰满,眼似柳叶,鼻梁高隆,头戴形似莲花花瓣或称桃形装饰的小冠,以红组缨系于颔下,冠后有垂至腰间的绢带。这种高冠是用毛毡制作,由初唐来自西域的波斯商人带入中原,是一种仿古波斯风格的尖顶形金冠,在长安相当流行,这样典型回鹘桃形装饰金冠也颇受当时妇女的青睐。
回鹘王身着圆领窄袖团龙纹锦袍,腰束躞蹀带,下穿长靿六合靴。团龙锦袍中的龙纹象征着其王者的身份,衣领和衣袖均镶嵌有织金锦的缘边,衣叉高至腰部,露出了绿色的衣里。腰间所束躞蹀带上,缀方形带銙,下垂短剑、小刀、砺石及解结锥等物。解结锥又名解针,以黄羊角尖做成,用以解绳结。躞蹀带不仅在唐代流行,五代至宋代在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依然盛行不衰。
回鹘王身前立一少年,所着衣饰皆与回鹘王相同,只是长袍没有图案,似为王子。随后的侍从头戴平顶扇形便帽,后垂发辫,身着大褶衣,内着白袴,腰束躞蹀带,佩巾,足蹬白色毡靴,分别举着权杖、背盾,张伞盖、执龙纹扇,捧刀、弓、剑、箭、铁爪篱等武器。
回鹘王供养像第窟另一侧为两身回鹘王妃和一上身半裸的孩童。孩童右手举花束,正回头展望,一副天真烂漫的样子。两位回鹘王妃皆为“宽发双鬓抱面”,上插钗钿和步摇,双耳佩环垂珠饰。脸部有红粉化妆,前额和面颊有花靥。回鹘妇女无论尊卑,多头梳高耸的回鹘髻,束发于顶,呈高丸髻状,根部以红绢系裹,发髻上饰以花钗,与《新五代史·回鹘传》:“妇人总发为髻,高五六寸,以红绢囊之”的记载相符。这种回鹘高髻早在隋唐时期已经在中原相当流行,宋、元代依然盛行,直至明代以后逐渐衰落了。
回鹘王妃供养像第窟回鹘时期王妃头上立一桃形冠,冠上饰凤凰并镶嵌瑟瑟、玉珠等,头后垂红色结绶带飘至地面。她们身着典型的大翻领、窄袖、长裾曳地的回鹘装,在翻领部及窄袖部均镶嵌彩绣花边。翻领窄袖紧身衣裙的回鹘女装也很有特色,在花蕊夫人的《宫词》中“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那凸显妇女窈窕身态的“小腰身”,记录的就是历史中一度风靡的回鹘装。
回鹘曾创造出统治漠北草原的盛况,回鹘的足迹曾遍布了高原、戈壁、沙漠,回鹘也成为了世界及中国历史中延续至今的民族之一。
主创团队
策划/李萍、宋淑霞
撰稿/韩文君
学术顾问/王惠民
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