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第窟全景图莫高窟第窟开建于初唐早期,佛龛内共塑造了一铺七身造像,无论是佛、菩萨、弟子,还是佛龛两侧的天王,都带有着明显的西域胡风。尤其是天王,身着唐代步兵皮甲,鼻梁高直,眉骨耸立,威风凛凛,或许这就是现实中唐人胡将的真实写照。
一铺七身造像第窟初唐唐代初期西北时局紧张混乱,面对来自西突厥、吐谷浑、高昌的不断侵扰,唐政府展开了数次大规模的战争。而唐人的这些战役经常是以少胜多、用兵精奇,不断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果。于是在贞观十四年(公元年),唐政府就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统管安西四镇的军政事务,曾经最远的管辖地域则到达葱岭。
可又有谁曾想到,一度捍卫国家疆域、维护丝路通畅的都护府,仅有汉军千人?那么这些军士的构成,就扩大到了启用胡人来为士、为将。作为军镇要冲、军备输出的敦煌,同时也是汉人和胡族共同战备、随时准备换防抽调的大基地。这些“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大唐胡、汉勇士们,就被古代工匠生动、真实的塑造在了佛龛之中、壁画之上,让千百年后的我们还能一睹大唐边陲将士的风骨。
天王像莫高窟第窟此窟中天王的甲胄,再现了唐时精良的军事装备。据《唐六典》卷十六中记载,唐代的铠甲多为沿袭前朝,但也多有创新,基本分为十三种,其中的明光铠、光要铠、细麟铠、山文铠、乌锤铠和锁子甲都是铁甲,当然也有皮甲和绢布甲等等。
天王头戴兜鍪,身着皮甲,身甲前后在双肩上用带连扣,肩覆兽皮披膊,腰垂两片很大的膝裙。其中身甲为几层皮革重叠的样式,这也是在唐代改良后颇具防御性的新皮甲。而甲裙的上方绘有一片一片的方形皮甲,这便是莫高窟塑像独有的绘塑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色彩的深浅和明暗,再现甲片之间的贴合程度。
皮甲的历史颇为久远,在上古神话时期,蚩尤就创制了记载中最早的皮铠甲,我国也曾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皮甲实物。古代皮甲轻便、价格低廉,其应用相对较为广泛,在敦煌玉门关一带也曾出土了骆驼皮的铠甲残片,所以很多皮甲材料也多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天王像莫高窟第窟这身天王目光坦荡、平和、明快,唇角微翘,胡须也饱含着豁达的情绪。他也许来自于西域,却为大唐镇守边关,正是大唐无比宽广壮阔的胸怀,深深的打动了这些异邦人,一切的艰辛、枯燥、寂寞与思念,也无法熄灭涌动在他们心中的拳拳报国之情,最终让他们在大唐找到了心灵归属的家园。
主创团队:
策划/李萍、宋淑霞
撰稿、诵读/韩文君
学术顾问/王惠民
音频剪辑/罗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