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资源 >> 正文 >> 正文

敦煌莫高窟,每存在一天,就更接近消失一天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2/5/9

打开敦煌,走进莫高窟,不只是打开中国,而且还是打开一个我们已经忘记了的中国和世界的联系。

莫高窟洞窟里没有灯,讲解员用手电筒照着壁画给大家讲解,因为灯光对洞窟不好。

微弱的手电光中,我们除了被壁画的精美和包罗万象震惊到之外。

还看到一些壁画的颜色褪了,部分图画缺失或人为破坏,一些壁画被成片的割走了,还有一些壁画正在起皮脱落......

敦煌壁画,会消失吗?

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给予世界独一无二的礼物,却在以一种缓慢的,不可逆转的态势在消逝。

70年前的照片上,精美的壁画还完好无损,等今天再去看的时候,颜料就掉了一大半。

气候,风沙,虫害,甚至是过多的游客的呼吸,对壁画都是致命的伤害。

壁画的石墙后面,从底下往上冒出水汽,而敦煌天气干燥,壁画经常会起皮掉落,无法复原。

莫高窟背后就是鸣沙山,大风刮过来的沙子,时常把洞口给堵住。

保护莫高窟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说:“没有可以永远保存的东西,莫高窟的最终结局是不断损毁,我们这些人用毕生的生命所做的一件事就是与毁灭抗争,让莫高窟保存的长久一些,再长久一些。”

治沙

樊锦诗带领着所有人,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治理风沙,成立治沙站,种草方格,以防沙子进入洞窟。

壁画修复

壁画保护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如何防止病虫害?如何把脱落的壁画粘合上?几代敦煌人一直在探索。

当我们走进正在修复的洞窟,这里的壁画修复专家给我们讲解了如何修复壁画的各种病变,壁画保护的相关知识。

我们问在这里工作的专家:

“修复一个洞窟大概要多久?”

“这个洞窟修复了三年。”

“你整年在这里工作会觉得寂寞吗?”

“不会,我觉得内心安静又充实。”

敦煌数字化

新问题又来了,来莫高窟的游客越来越多,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对壁画是致命的伤害。

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在莫高窟考察

为了更好的保护莫高窟,在多方检测下,确定每人只能参观2个小时,每天只能进人。

后来,著名的数字敦煌开始投入建设,樊锦诗想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永久且高保真的,保存敦煌壁画和彩塑。

这个想法从提出来,到年使用,整整花了十几年的时间。

每一个来到莫高窟的人都是幸运的

余秋雨说: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瞋。这里的每一个场面,每一个角落,都够你流连长久。

每一个来到莫高窟的人都是幸运的。

在这里,我们走进洞窟,和几千年的古人对话,那时的历史,人文,服饰,乐器,建筑一一展现在眼前。

在这里,我们听敦煌人讲几代人坚守莫高窟的故事,感受坚守大漠的“敦煌精神”。

冬日敦煌

冬天是敦煌旅游的淡季,去的人相对少。所以,很多景点都可以享受“包场”级别待遇。

12个开放窟+1个特级窟

冬日晴冷人少,最适合慢慢看洞窟。

冬季我们可以看12个开放洞窟+1个特级窟,一次看过瘾。

在莫高窟巡视的乐乐大王

泥版画绘制

用泥版画的形式,临摹一幅经典的敦煌壁画。

届时,我们会来到石窟外的莫高学堂,用国画颜料,把我们对壁画、塑像的理解和印象,表现于这幅属于自己的敦煌泥版画中。

壁画修复教学

我们特地安排了一堂丰富有趣的壁画修复课。

由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所的壁画修复专家,在壁画修复现场诠释如何修复壁画的各种病变,以及壁画保护的相关知识。

古装行礼仪

穿上唐代壁画中的复原服饰,配上专人为其上妆。

并学习古代礼仪,古代妆容、古代女子的各种发型,知礼行礼,学以致用。

丝绸之路

可以说读懂了莫高窟,你就读懂了一半的敦煌。

剩下的一半,则藏在丝绸之路的边塞要道上。

一路前往阳关、玉门关、鸣沙山和嘉峪关,只为了让大家可以更全面、立体的了解敦煌。

冬日鸣沙山

冬日阳关

冬日玉门关

敦煌的冬天很特别,

是西出阳关的萧瑟和黄沙落雪的斑驳,

是萦绕千年的历史和空寂无人的石窟。

在这个游客退去的季节,

可以安静的感受时光流逝大地洪荒,

然后叫上一碗舌尖上的胡羊焖饼,

把自己拉回烟火人间。

壁画也许有一天终将不复存在,

但我们能让它代代相传。

这个冬天,让我们相约敦煌。

参考资料:

《敦煌:众人受到召唤》

《大揭秘:“敦煌”女儿樊锦诗》

《朗读者》

《开讲啦》

《人物》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寒假线路-

爱看的人,都会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