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资源 >> 正文 >> 正文

在莫高窟的奇遇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2/5/19

西津小山楼/第58期

作者/昆仑

主播/秋夜澜

中国有个古城敦煌。敦煌有个让全世界为之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莫高窟在当地俗称千佛洞。莫高窟始建于公元年的东晋时期,盛建于唐代。共有大小洞窟多个,泥彩塑余尊,有4.5万平方米的壁画,有世界室内最高的35米高的弥勒大佛。

小时候,只要去敦煌就必去莫高窟。由于还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时的莫高窟几乎没人管理,所有的洞窟都没有安装门,更不用说买门票,二层以上的洞窟都是清末民国时期的木质栈道连接,走在上面摇摇晃晃的。每次去都是自己带上手电筒,慢慢地一个洞窟一个洞窟的看壁画和泥塑,有时看了狰狞的壁画能吓自己好几天。

年的夏天,父亲在敦煌北台站建锅炉房,我就天天在敦煌城里疯玩。一天,借了辆自行车,带了干粮、水和马扎,准备了画板等去莫高窟临摹壁画。我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吃力地骑行了3个多小时,中午才到了离城50多里路的莫高窟。

我在鸣沙山北壁找了一个洞窟,洞窟里已经坐了很多临摹的人,我也支上画板开始临摹,在我旁边的是一位戴着“鲁迅艺术学院”校徽的学生,他们也是利用暑假来敦煌采风临摹的。我用铅笔在本上涂画,很认真的在那画。当时所有的人都全神贯注的在画画,对周遭的事情一点儿也不关心,突然有人拍了拍我的肩膀,我转回头,看到一个年龄在60岁左右,穿中山装的慈眉善目的人,他戴着眼镜,一看就是个文人。老人家指着我的画纸告诉我说:“这个地方是重点,还有这个地方线条有些柔弱”。

我问道:“您贵姓?”

他说:“我姓唐”。

我脱口而出:“我也姓唐”!

他笑笑低声说:“哦,我不姓唐,我姓常,我叫常书鸿”。

就这样我和这位慈祥的常爷爷聊了起来。他问我为什么喜欢画画,家在哪,父母在哪里工作等,我都一一做了回答。

他告诉我,说他是敦煌研究所的,主要工作就是整理和保护莫高窟的文物,已经在莫高窟工作三十多年了......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聊着聊着就到了傍晚时分,他问我吃饭了吗?我说带了干粮,他说不能吃凉的,容易得胃病,让我跟他走。

于是我就跟着常爷爷去了他的小四合院,只见一间土坯房里,有一半的空间被一张大炕占据,而炕的一半都堆放着画稿。唯一的一张方桌上,有一个暖瓶和一袋子馒头。常爷爷在院子里给我热馒头做饭,我就在屋里翻看他的画稿,有墨画、水彩画,最多的是油画,大部分都是敦煌壁画,也有部分人物画。那些画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看的我爱不释手。一会儿功夫,常爷爷炒好了酸辣土豆丝和西红柿炒鸡蛋,喊我一起吃。吃饭时,常爷爷问我他的画好不好?我说太好了。他又说喜欢的话就拿几张,我心想那是他用来做研究的就没好意思要。现在想想真是后悔。

后来我知道了常书鸿是我国敦煌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放弃了在法国优厚的生活条件和艺术成就,毅然回国来到敦煌,经历了万千磨难,为保护和挖掘敦煌艺术贡献了自己的毕身精力,被誉为敦煌艺术的保护神。

我有幸能和常老爷子在敦煌莫高窟有这么一段奇妙的相遇,感谢记忆,还让我记得这美好的一幕。

PS:当年常老爷子在法国学油画时,和徐悲鸿是齐名的,曾经获得过法兰西王室的最高奖项。一个天气清朗的下午,老爷子散步在香榭丽舍大道遇到了一位小贩,有一本印刷体的画卷(莫高窟)吸引了他。拿起一看觉得是印度的东西,小贩问他:“你是日本人?”“不!我是中国人!”“那你们中国的莫高窟你都不知道?”。就是这段对话让常老爷子毅然回国来到敦煌莫高窟,在这里度过了了他的大后半生。他青梅竹马的媳妇不甘辛苦离他而去,两个孩子和他在敦煌的风沙中长大。他为敦煌莫高窟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作者的其他文章:

回忆冷湖之师傅

回忆冷湖之水源猎狼

回忆冷湖之丑小鸭

作者昆仑,出生在西部戈壁大漠,柴达木盆地的风沙造就了他豪爽、乐观的性格,后随工作调动在山东胜利油田生活工作至今,嗜诗嗜文嗜烟酒。

————————————————————

主播秋夜澜,朗诵爱好者,湖北省普通话测试员,仙桃朗诵协会会员.

篇尾曲:《敦煌》吴雪姸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丫丫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end----

--西津小山楼--

请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