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介绍 >> 正文 >> 正文

敦煌新石窟23年的文化接续新京报官微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2/8/29

70岁的旅日画家常嘉煌,秉承父母遗愿,自筹资金,从年开始在敦煌西南30多公里处的党河河湾建造当代石窟艺术中心,到现在已23年。它建立的初衷,是继承敦煌年来的辉煌文化传统,创造当代艺术与生活的新空间。

全文字,阅读约需13分钟

敦煌市区西南30多公里处的党河河湾,被风剥蚀严重,崖壁裂成深沟,形同峡谷。著名的西千佛洞就坐落在这里,在它向西2公里的党河北岸,被水库截流的半干半湿的河床上,垂直向上6米,像窗口一样的崖面洞窟分布三层,共有20多个,则是敦煌当代石窟艺术中心。

敦煌石窟群(包含了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一个系列),以成排的佛像,炫目的壁画和壮阔的景观闻名于世,而敦煌当代石窟是今人的作品,它建立的初衷,是继承敦煌年来的辉煌文化传统,创造当代艺术与生活的新空间。

当代石窟的拥有者是旅日画家常嘉煌,他自筹资金,从年开建,到现在已23年。

当代石窟上方的戈壁荒漠上,有一座用石头和泥土建成的西北院落和土墙,进入洞窟的入口就在这个院子里,旷野的轻风从空旷的两端挤进狭窄的通道突然速度加强,风掠过耳廓和衣衫,人借着风势一口气下到地表下十几米的石窟里,仿佛掉进了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空洞。

走在多米长的石窟通路里,明暗交错,四周万籁俱寂,时间凝固,唯有党河水哗哗作响,接近九点的太阳在对面的山上形成圆日。

09:49

━━━━━

建新石窟是完成父母的夙愿

常嘉煌的父亲常书鸿年任敦煌研究所首任所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敦煌艺术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与敦煌默默相守几十年,因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保护等工作,被称作“敦煌的守护神”。

常书鸿于年逝世。常嘉煌回忆,父亲去世一年后的年,一次敦煌市市长在接待日本公明党代表团的宴会上,“团长说,‘我们非常想念常书鸿先生,我们希望能做些什么事情。’市长听到后走到我面前,跟我说:‘嘉煌,有件事情只有你能做,就是在敦煌开凿新石窟’”。

“我回去给母亲写信,她马上给我回了封长信,讲了父亲开凿新石窟的想法。

常嘉煌说,母亲在信里告诉他,父亲早在50年代就希望在敦煌附近的崖壁上开凿新石窟,进行新的壁画和彩塑的创作,传承和延续敦煌艺术。这是一项持久的延续千年的艺术工程,希望自己的后人能够坚持做下去。

常嘉煌说,他秉承父亲常书鸿“继续敦煌”,用古老的载体把现在的文明留给后代的遗愿,在年11月,与他72岁的母亲、画家李承仙,自筹资金开始建造当代石窟。

当地政府对新石窟的建造给予了大力支持。常嘉煌说,时任敦煌市委书记,市长参加了奠基仪式。敦煌市计划局批复了当代石窟项目,敦煌市土地局审批了3万平方米的文化用地。青海石油局无偿为当代石窟铺设了2公里的地下电缆和输水管道。

“当时的名称是敦煌石窟艺术工程,敦煌研究院指出敦煌石窟是指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和东千佛洞,容易混淆视听。后来敦煌研究院段文杰院长建议叫‘现代石窟’,我说好,就用这个,非常感谢段院长。”

常嘉煌说,他在年把“敦煌现代石窟”改名为“敦煌当代石窟”,当代和现代的区别以时间划分不同,当代是指目前所处的时代,为此他做了很多理念和内容上的调整。

常嘉煌告诉记者,他对当代石窟艺术工程的构想,一是建“海外遗宝窟”,通过传统绘画技巧将流失海外的精美敦煌绢画复原到当代石窟的墙上;二是保存父母从事了半个世纪的敦煌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中最出色的是一个唐代的号洞窟,被公认为是敦煌壁画里面最精美、艺术性最高、保存得最好的洞窟,父母对它采取了相应的抢救性研究。当代石窟的唐代精华窟就是将窟作为复原对象。

当代石窟的地面院落有一间小屋,放了一张钢丝床和一个书架,李承仙在去世前几年曾经在里面住过三个月。玉溪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陈江晓回忆,年,一号窟“海外遗宝窟”开工,李承仙每天走下80多级陡阶到石窟里,站到脚手架上去画画,一画一整天,再走上来,为了避免上厕所,整天工作忍着不喝水。她那时已经77岁。

常嘉煌说,“一开始很多人以为是我自己在做这个事情,都反对我,包括我儿子,他说‘你搞石窟把奶奶拖病拖累了,你是有责任的。’”

“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我是在完成父母亲的夙愿,是我母亲带着我启动当代石窟,这是她在我父亲去世后所做的唯一重要的事。”

当代石窟的营造至今已经23年,全部由志愿者参与,已近70岁的常嘉煌坦陈,这23年中有不畏艰辛、勇敢执着的时候,也有走不下去停下来的时候。总体来说,因为缺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