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跨越千年轮回舞动一曲飞天霓裳
她纵使风沙饱尝不变世人美好向往
敦煌——广袤神秘沙漠中的璀璨明珠,凝聚千百年来东西方文化交萃的光芒,是古代丝绸之路由中原通向西域的咽喉之地,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代中西方文化汇聚、碰撞、交融的重要场所。
由于闻名遐尔的敦煌石窟是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制作敦煌壁画、彩塑艺术的材料脆弱且历经千年沧桑,不同程度发生褪变、病害,不允许观众长时间、近距离参观欣赏,多少人都因不能一睹这一千年神迹而惋惜。
由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敦煌研究院与绵阳博物馆联合策划举办的敦煌壁画艺术精品公益巡展将于年4月11日起在绵阳博物馆二楼环廊展出。本次展览精心挑选了敦煌石窟艺术经典作品66幅、藏经洞出土文献复制品以及反映敦煌莫高窟旧貌及保护历史的照片,依靠摄影技术、数字扫描与输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使敦煌艺术走出洞窟,向大众分享高保真复制壁画、动漫作品、影视作品等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之成果,再现敦煌神韵,解开千年敦煌壁画的神秘面纱。
跟着小编先睹为快吧!
展品一瞥
(cm×80cm)鹿王本生故事莫高窟第窟北魏
九色鹿从恒河中救起溺水者,为报答九色鹿救命之恩,溺水者发誓不泄露其所处。王后夜梦九色鹿,欲得其皮做褥,得其角为饰。国王悬赏捕鹿,溺水者背约告密,并带领国王前往射猎。鹿见国王陈述始末,国王惭愧,斥责溺水者并下令保护九色鹿。这些故事细节都一一体现在壁画中。
(cm×cm)化生献花、飞天与雷神莫高窟第窟主室西披西魏
画面正中为化生顶盆献花局部,上有飞天共舞花枝,南北雷神相对。画工将将雷神画成一力士,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连鼓相击如雷声隆隆。雷神下南北各有一飞廉(风神)振翼放风。雷神、飞廉都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人物,充分显示了佛教在东传过程中同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与互相渗透。
(cm×cm)摩诃萨埵舍身饲虎莫高窟第窟南壁北魏
与莫高窟第窟萨埵太子本生故事画相比,第窟南壁这幅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出现的更早。这幅故事画采用“异时同图”的形式,将所有的故事情节都置于一幅画面中,紧紧抓住萨埵饲虎这个主题,重点描绘了“刺颈”、“跳崖”、“饲虎”这三个场面。“饲虎”是高潮,使人一目了然。特别是“刺颈”、“跳崖”两幅画面,把萨埵勇敢地刺破喉咙,跳下山崖,躺在老虎旁的过程完整地表现了出来,加强了这幅画的悲壮气氛。
(cm×54.5cm)沙弥守戒自杀故事莫高窟第窟北魏
有一虔诚信佛的长者,送子至比丘处出家为沙弥。一施主,每天为比丘供食。一日,施主外出赴宴,留其女在家。比丘令沙弥前往乞食,少女见而倾心,求与沙弥婚配。沙弥心志坚定,宁舍身命,不舍佛法,哄走少女,自杀身亡。少女见其身死,悲伤哀泣。施主回家,女儿以实情相告。施主将此事呈报国王,并愿依国法纳款赎过。国王为表彰沙弥守戒自杀,火化其尸,起塔供养。此图属长卷式构图,情节从左至右顺序排列,但对于各情节的长短依故事内容作了处理,疏密有致。
(24.7cm×.3cm)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南齐建武四年()
佛经写本。首尾俱全,白麻纸,有乌丝栏,栏宽1.66厘米,单纸长45厘米,书27行,行17字,共11纸又2行,总行。题记:建武四年(公元年),岁在丁丑,九月朔日,吴郡太守张敬造。本卷《金刚经》写卷,书体与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摩崖刻字相似,虽不如摩崖石刻之严谨,但亦惟妙惟肖,字画圆劲宽博,体势雄浑丰厚,为篆、隶、真书合参之规范书体。可见当时这种字形在社会上已经定势,亦成为风尚。
4月11日,“敦煌壁画艺术精品公益巡展”与您相约绵博,一起铺展敦煌艺术的千年画卷,品赏西域沙漠的丝路华光。
丝路漫行、壁上丹青庄严佛宫、净土梵音
展览名称:敦煌壁画艺术精品公益巡展
展览时间:年4月11日起
展览地点:绵阳市博物馆二楼环廊
来源:绵阳市博物馆服务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