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介绍 >> 正文 >> 正文

敦煌解说笔记莫高窟墙壁上的博物馆莫高窟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2/10/16

莫高窟,作为世界上现存持续营造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建筑群之一,素有“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之称。

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年)开始,持续到公元年,莫高窟的营造从未中断过,前后历经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数十个朝代,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形象资料。而在佛教发展史上,她也通过自身艺术风格的演变诉说着舶来的佛教文化与先祖们的故事。

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莫高窟,依旧保持着她独特的价值,一种超越了时光、超越了宗教的包容性艺术今日仍然带给我们种种震撼,下面我们来略说一二。

建筑与敦煌

年7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与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去到山西五台山,根据此前在莫高窟61窟壁画《五台山图》上的内容探索唐宋木构建筑遗存情况,成功地发现了佛光寺东大殿遗址,使之成为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座、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

在古代,出于种种原因,木结构建筑保留十分困难,更别提千年以前的唐朝木构了。在梁、林二人发现佛光寺东大殿之前,甚至有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境内已经没有唐朝及以前的木结构建筑了,若要研究古代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去(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者学习建造技术,日本境内也因此保留了几座完整的唐风建筑,如法隆寺等)。由此可见,佛光寺东大殿的发现在建筑史上可以说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

梁思成在《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一文中写道,他是在伯希和的《敦煌图录》中留意到五台山图的,“敦煌石室壁画五台山图中有‘大佛光之寺’。寺当时即得描影于数千里沙漠之外,其为唐代五台名刹,于此亦可征矣”。这一伟大的发现,离不开古代画匠对五台山细致、精确的描绘,也体现了敦煌壁画极高的历史价值。

此外,梁思成先生还特地撰文《敦煌壁画中的中国古建筑》,概括性地描述了敦煌壁画中建筑画的价值。敦煌壁画上的建筑图像,弥补了唐宋时期建筑史研究的一大片空白。

饰与敦煌

敦煌石窟的壁画和塑像记载了十六国时期到元朝的图像资料为研究服饰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莫高窟的服饰图像主要来自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供养人画像。供养人是指出资建造洞窟的人,比如在莫高窟编号61窟内就可以看到宋代曹氏家族的供养人画像。我们可以观察到此时期的汉族女子头戴凤冠饰布摇,贴花钿,穿着华丽的襦裙;回鹘族女供养人头戴桃形冠;于阗的公主头上饰有和田玉。

第二部分为故事画、经变画、史迹画中世俗人物的形象。比如在莫高窟编号窟中,佛教史迹画隋文帝迎昙延法师入朝部分,帝王是身穿袍衫,头戴冕冠,头顶有华盖的形象。

另外敦煌石窟中的《维摩诘经变画》中的维摩诘也往往是身着袍衫的中年士大夫形象。所以说这部分壁画涉及到的社会各类人物,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服饰情况。

第三部分是佛国人物的服饰,而服饰也是来自当时社会生活。天王是佛国世界的守护者,他的形象来自于武将,所以天王往往是身穿铠甲的形象;菩萨代表觉悟有情,衣服带有女性特征,其服饰也能反映出当时期流行的服饰图案,比如隋代时期流行菱格纹样及联珠纹样。

敦煌石窟完整再现了中国中古时期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是当之无愧的“墙上博物馆”。敦煌石窟不仅代表着过去千年的历史,也对当代的设计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研究敦煌学的目的就是古为今用,学习古代可取的,运用到现实中来。知来处,明去处!

(来源:文化守望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