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介绍 >> 正文 >> 正文

艺起前行跨越时空,对话龙门石窟云文博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2/5/11
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http://pf.39.net/bdfyy/zjdy/171112/5837776.html

请大家注意个人防护,不扎堆、不聚集,

做到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

年9月,“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在上海大学博物馆开幕,这是上海大学与河南省文物局战略合作框架下首个工作成果,也是龙门石窟文物首次“登陆”上海,更是龙门石窟文物首次与当代艺术作品同时展出。展览荣获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推介。

展览概述

整个展览分为“清秀奇逸——北魏造像与书法”“大唐风范——唐代龙门造像与佛教”“盛世重归——龙门流失文物的追索与保护”三个单元,由27件龙门石窟研究院藏品和9位艺术家的16件当代艺术作品组成。

清秀奇逸——北魏造像与书法

第一单元按照“北魏历史-龙门简介-秀骨清像解析-古阳洞开凿背景”和“风格式样-北碑与龙门二十品”展开叙事,介绍了北魏造像及碑刻艺术。

第一单元展厅实景图

2

大唐风范——唐代龙门造像与佛教

第二单元集中展示了唐代的佛造像艺术,并以此引申出唐代佛教思想与繁荣的文化。

第二单元展厅实景图

3

盛世重归——龙门流失文物的追索与保护

第三单元聚焦当代龙门人对龙门石窟的保护与利用。通过3D打印,多媒体等方式,聚焦流失文物追索、修复、活化利用等内容。

第三单元展厅实景图

作品精读

佛坐像

初唐(7世纪)

高厘米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坐像和台座为整体雕刻而成,肉髻表面遍布波状发纹,正面作“品”字形。右手残失,左手食指、中指伸直。衣褶在膝前向下弯曲,袈裟下摆垂覆于八角形台座上。

菩萨头像

北魏晚期(~年)

高19厘米宽11.5厘米厚8.5厘米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菩萨面目俊秀含蓄,呈闭目沉思之态,头戴宝冠,冠中间饰一自空而下的飞天,两侧为相对的飞天,装饰极为独特,表现出北魏晚期的清秀风格,雕刻精湛。

杨大眼造像题记拓片

北魏景明正始年间(~年)

长93厘米宽40厘米

龙门石窟西山古阳洞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全称《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刻于景明正始之际(-年),位于古阳洞北壁。造像记原碑为盘龙首,圭形碑额上刻“邑子像”三字,这种题额形式颇具特色。碑文赞颂了北魏将领杨大眼的显赫军功,并为孝文帝祈福。康有为曾评价此碑书法“若少年偏将,气雄力健,为峻健丰伟之宗”。

魏灵藏造像题记拓片

北魏晚期(~年)

长45厘米宽36厘米

龙门石窟西山古阳洞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全称《陆浑县功曹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北魏太和景明初立,刻于古阳洞北壁。额中竖题“释迦像”,左题“薛法绍”,右题“魏灵藏”。碑文记录了造像者官职、姓名、籍贯及发愿祈福的祷语。

始平公造像题记拓片

北魏太和二十二年(年)

长89厘米宽39厘米

龙门石窟西山古阳洞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太和二十二年(年),由孟达撰文,朱义章书,刻于古阳洞北壁,记录了比丘慧成为亡父造像的缘由及愿望。乾隆年间金石学者黄易将其置于龙门造像题记之首。碑面界格方严,阳文镌刻,在历代碑刻中十分罕见,书法于朴茂之中见透达,于刚健之中见秀逸。

孙秋生造像题记拓片

北魏太和十七年(年)

长厘米宽49厘米

龙门石窟西山古阳洞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全称《新城县功曹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孟广达文,萧显庆书,刻于古阳洞南壁,是魏碑中庄茂沉劲的代表。原碑为蟠龙螭首。碑文为祈求国祚昌隆与祝愿现世来生的美好愿望。

佛坐像

盛唐(8世纪前期)

像高厘米宽.5厘米厚72.5厘米

座高87.5厘米宽厘米厚85厘米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佛像结双跏趺坐于八角形束腰莲座上,肉髻螺发,脸颊丰满圆润,着通肩式袈裟,裙裾覆垂于台座,衣纹刚劲而有节奏。右手应施无畏印,左手扶膝。

整尊佛像塑造成熟稳重,在吸收外来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形神兼备的中国面貌,展现了盛唐的自信与恢弘气度。

佛立像

盛唐(8世纪前期)

像高厘米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立像身穿通肩大衣,立于莲花台上,面略长而圆润、眼睑稍厚,属8世纪前期制作。据研究、考证,该尊造像原是万佛沟高平郡王洞(第4窟)的造像,早期被盗后埋藏于擂鼓台南洞南侧,年文物维修工程中,在擂鼓台三洞前修建石刻陈列廊取土时发现。因早期深埋于地下,未经受自然、人为破坏,是龙门石窟最完美的一身唐代圆雕立像。

龙门气象

尹朝阳

布面油画

厘米×厘米

伊阙

尹朝阳

布面油画

60厘米×70厘米

《龙门气象》和《伊阙》,采用全景式的构图,表现了龙门石窟标志性的卢舍那大佛和天王,以及东山和西山之间的伊河。作品将西方元素于东方元素相结合,色彩颇有青绿之风,大块的颜色平涂与书写性笔触相结合,代表强烈的个人气质。

龙门菩萨

张健君

纸本油画

78厘米×54.5厘米

龙门罗汉

张健君

纸本油画

78厘米×54.5厘米

《龙门罗汉》《龙门菩萨》是张健君于年在龙门石窟的现场创作性写生。龙门石窟造像中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影响,开启了张健君跨文化对话的全新的视觉经验。这两件作品,不是简单地临摹,而是把形而上的抽象与表现性笔触引入画面,开启了他早期抽象作品的创作并贯穿他整个80年代抽象艺术系列。

东风

任天进

高镍白钢

厘米×厘米×95厘米

任天进从书法研习中获取灵感,将其书法作品“东风”与太湖石相结合而形成一件雕塑作品。作品消解了传统书法的平面性,通过重构的方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东风》是把“东风”二字嵌入到金属材质中,使之与雕塑本身相融合,是中国书法当代表达的一个创新实践。

何成瑶

马克笔、汉皮纸

直径厘米

展览中的作品是何成瑶以创作完成的时间长度来命名。画面中的小点所形成的圆形其实是通过秒的刻度,记录时间的形状,表现禅修世界“世间如此周而复始”。

数字之维

宋钢

68厘米×厘米×20

展览作品《数字之维》,来源于当下的社会现场。今天,人们生活在以数据空间为主导的生活空间之中,人们的生存环境与社会的关系已不再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人和手机软件之间的关系连接。这件作品既是对社会现场的思考,也是对龙门石窟进行数字化实践的回应,拓宽了艺术与社会彼此间的影响。

“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还为观众们准备了精彩的语音导览和线上展,扫描下方二维展一起来看展吧!

语音导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