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本生
巴利文Jataka,是讲述释迦牟尼成佛前的故事。根据古代印度的轮回转生和业报观念,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经降生为各种圣人贤者、仁禽义兽,积累了无数次转生的善行,最终才修成正果,成为佛陀。
佛教创立初期,为弘扬佛法,争取信众,对这些民众耳熟能详的题材加以吸收、改造和利用。根据本生故事编撰而成的佛经称《本生经》,绘制成图像谓《本生图》。鹿王本生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佛言:而时九色鹿者,我身是也。——《佛说九色鹿经》支谦译
鹿王
或曰九色鹿,公元前2世纪印度巴尔胡特(Barhut)地区称鲁鲁(Ruru),是佛陀前世转生行善的仁禽义兽之一,是佛陀的化身和象征。
鹿王本生就是讲佛陀前世转生成鹿王行善的神迹,规劝人们行善、慈悲并尊信佛陀的故事。
莫高窟第窟鹿王本生(局部)北魏在敦煌莫高窟壁画同类题材中,保存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壁画当属第窟中的《鹿王本生图》。作为北魏时期的典型洞窟,窟代表北魏敦煌莫高窟的开凿规模、水平和艺术成就。
从第窟《鹿王本生》的构图布局来看,该图一改印度巴尔胡特浮雕的“一图数景”和新疆克孜尔石窟“单幅方形画面”,采用横卷式连环画构图。根据内容的需要,为了突出情节,打破习惯上按时间先后为序的情节分布法。
在《鹿王本生图》中,故事从左向右发展,然后再从右向左展开,把故事情节的高潮即国王礼拜佛陀,这一最能反映该壁画宗教功能与意义的场景放在中间偏左的位置。
莫高窟第窟鹿王本生(局部)北魏画面从南端开始,描绘九色鹿救溺水人,溺水人明誓不泄密,九色鹿山中游憩又从北向南描绘王后夜梦九色鹿,王后要国王悬赏捕鹿,溺水人告密,国王率众捕鹿等情节把国王与鹿对话这段故事高潮放在中段,创造了新颖的构图形式。
莫高窟第窟北魏壁画《鹿王本生》画面构图灵活自由,色彩感觉饱满纯正,人物衣带若“浮云”、“惊龙”,“令人懔懔若对神明”,是一幅让人心仪之作。更重要的是,印度巴尔胡特浮雕和新疆龟兹石窟壁画中常见的本生故事在莫高窟北魏壁画中融入了汉地的文化传统,在形式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逐渐形成独特的地域面貌,真实地记录了佛教艺术传入中国以及与我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
(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作者:郭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