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介绍 >> 正文 >> 正文

B初一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卷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3/2/11
网站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591262929630808&wfr=spider&for=pc

B初一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年发现的山顶洞人遗址出土了一批石器、骨器、角器,还出土了一批穿孔的兽牙、海蚶壳、钻孔的石珠和小砾石等装饰品。”材料表明山顶洞人()

A.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原始人类B.已经有了审美的意识

C.手工制造业已达到发达水平D.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2.根据传说,我国上古时期有一支“有巢氏”的部落聚居在今天浙江余姚一带,他们“构木为巢”,他们的“巢”有通风防潮的功能。这支部落所居的地方被后世称为()

A.北京人遗址B.半坡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良渚遗址

3.《世本》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考古发现,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的水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距今约四千多年,证明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水井已存在。根据材料可知()

A.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B.古代书籍与考古发现有互证作用

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D.《世本》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4.《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把品德高尚和能干的人选出来),讲信修睦。”其中,最能体现“选贤与能”的制度是()

A.君主制B.世袭制C.禅让制D.分封制

5.《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一史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6.《易·革·彖辞》中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说法,这里的“汤”是指商汤,“武”是指周武。由此可以得出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原因是()

A.实行暴政,失去人心B.商汤周武,雄才伟略

C.部落推举,民主禅让D.世袭更替,家传天下

7.西周时期青铜器工艺高超,以礼器鼎、簋为主,周王朝对礼器的使用规格还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这主要说明西周

A.青铜器制作流程复杂B.社会腐败现象很严重

C.社会等级的界限森严D.流行以礼器彰显财富

8.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由数百个演变到后期的十几个。这说明()

A.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B.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C.历史正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不断建立

9.“…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文中的“它”指的是()

A.灵渠B.都江堰C.黄河D.长城

10.《史记太史公自序》评诸子百家说:“儒者博,墨者俭,法家严,道家使人精神专一”。以下能体现“严”的思想的是()

A.以法治国,中央集权B.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C.因材施教,有教无类D.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11.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以下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的原因的是()

A.私学兴起,下层人民可以接受教育B.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C.统治者重视人才培养D.社会生产力进步

12.秦统一前,诸侯割据纷争,“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十分严重,如“羊”就有20多种写法。为了方便交流和统治,宰相李斯负责全国“书同文”。请问规定的是哪一种“文”为统一文字?()

A.甲骨文B.大篆C.小篆D.隶书

13.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A.阿房宫遗址B.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C.孟姜女的传说D.小说《大秦帝国》

14.根据下面的棋盘,请你判断一下这种游戏的产生与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A.牧野大战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D.楚汉之争

15.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各1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

A.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

C.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D.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

16.《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表明汉初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消除秦王朝的残余势力B.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C.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D.加强中央集权

17.汉武帝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开展均输平准等经济措施的直接影响是()

A.控制经济命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为北击匈奴奠定物质基础

C.稳定社会,巩固汉王朝的封建统治D.加强中央集权,有效控制地方

18.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到:“后汉(即东汉)屡有冲幼之君……母后临朝,自然要任用外戚。”作者认为“母后临朝”会引起()

A.外族入侵B.农民起义C.宦官专权D.外戚专政

19.洛阳白马寺的十八罗汉像、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等等都是佛教艺术文化乃至中华艺术文化的珍宝。这说明()

A.佛教进入中国自西向东传播B.佛教的文化主导了中国文化

C.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D.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

20.公元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基础。三国鼎立形成于()

A.公元2世纪前期B.公元2世纪后期

C.公元3世纪前期D.公元3世纪后期

21.两晋南北期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西晋、北魏B.前秦、北魏C.曹魏、北魏D.前秦、东晋

22.有人说,“三国分立”中孕育着统一的要素,下列历史事实中,不能够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佐证“三国分立”中孕育着统一的是

A.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族从事农业生产

B.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北方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C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D.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在某一次历史活动中,某同学找出了以下历史线索,该线索的主题是()

地图:三国鼎立

图片:淝水之战

思维导图:孝文帝改革

成语故事:风声鹤唳、投鞭断流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B.早期国家的建立与社会变革

C.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4.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25.《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A.江南地区开始开发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D.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26.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这些现象说明()

A.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B.民族界限日益缩小,有利于民族交融

C.西晋贵族奢侈之风盛行D.匈奴人失去了维持生计的手段

27.割圆术是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计算方法。用此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是()

A.刘徽B.宋应星C.贾思勰D.祖冲之

28.《史记》记载,胡亥是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但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书《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

A.《赵正书》缺乏史料价值B.出土文献更可信

C.《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D.秦始皇刚愎自用

29.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书法艺术成熟B北方民族交融C江南经济开发D南北政权对峙

二、综合题

30.随着“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大幕的正式开启,人们对其历史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