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东汉应邵注《汉书》时将字面之意解释为:“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寓繁荣昌盛之愿。
敦煌是一个“行五十步穿越百年,行百步穿越千年”的地方。有人说,这一生,一定要去一次敦煌,看看莫高窟的信仰,看看沙与泉的两厢厮守,看看玉门关的春风不度,看看曾经的汉唐。
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亚和中亚的文化在这里汇集、碰撞、交融,使敦煌变得厚重、神秘,成为一大都会。
这次有机会看《敦煌三书》内心非常惊喜,一方面自己一直有想去敦煌看看的想法,另一方面对这里的文化非常有兴趣。本书的作者常书鸿(—),毕业于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校。之后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年被甘肃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授予“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殊贡献奖”。对于将敦煌当自己家,为这里付出了一生的常老,相信没有人会比他更了解熟悉敦煌的一切。
本书里大部分文章都是常老,以第一人称记叙自己在敦煌的研究工作,向我们介绍敦煌文化及背后的故事。
首先是敦煌壁画临摹的工作,由于敦煌壁画损坏严重,需要临摹保存,当时条件艰苦,物资不足,作画用品不足,给临摹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当时的工作者没有惧怕,渐渐适应环境,逐步克服种种困难。在临摹的过程中认识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祖国艺术遗产的丰富伟大,敦煌壁画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艺术创作源泉是我们的至宝,我们的荣誉,我们的骄傲。
敦煌的壁画反映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古代的中国历史都是由帝王所御用的史学家撰写的,多半是以帝王将相为主,我们很难从中看到被奴役的万千人民群众的生活,敦煌的壁画弥补了这个缺陷。
比如,敦煌壁画中的"马夫与马"一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北魏时代的赤足落璧的马夫用力驾驭一匹骏马的情况,在"伐木"这幅画中我们看到隋炀帝奴役人民筑运河,修宫室,赤身裸体的砍树者-当时被征用,被奴役的平民,在山林旷野间辛勤砍伐。"雨中耕作"一画反映出一面农民为了生活,在不避风雨的耕作,另一面却描绘了安坐着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地主阶级的享乐场面。
敦煌壁画是祖国伟大的艺术传统之中最富有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的艺术遗产之一,它们继承了汉代成熟的艺术经验和富有创造性与融合力的优秀传统,把丰富的佛教故事与神话传说,细致曲折而瑰丽优美地用不同时代的风格和乡土色彩体现出来,他们结合了彩塑、藻井、边饰及地面的花砖,与整个洞窟的建筑结构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今天中国古代绘画史资料非常缺乏的情况下研究中国美术史,应该通过这些杰出的伟大民族艺术遗产去了解,研究,分析当时的历史。
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去四大石窟转一转,了解历史留下来的宝藏,尤其是要去敦煌莫高窟看一看,这座石窟包含了太多我们民族的瑰宝,值得我们去探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