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衣裙,精致的妆容,眉眼如画的美人不仅仅存在现代人的生活里,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也常有出现。所谓美人如画,敦煌壁画中的精致美人们给出了最好的诠释。莫高窟第61窟曹氏女供养人画像发髻自古以来就是妇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时期崇尚高髻,如丸髻、飞天髻、椎髻等。梳这类高髻需要很多头发,很多人只好用填充假发的方法来解决,或做成假髻束在发上,名曰“假头”。贫穷人家的妇女无力购买假髻,遇到盛典只好向别人借用,名曰“借头”。除了梳妆发髻之外,还有两鬓的装饰,把鬓发梳理成特定的形状,然后刷胶使其固定成型,称为“盛鬋”。鬓发的形状有带形、飞髾形燕尾形等,有的两鬓卷曲作蝎子尾状,如一个吊钩,最长可下垂至肩,称为“鬋鬓”。莫高窟西魏第窟壁画中的女供养人及菩萨就是这种鬓饰。燕尾式的鬋鬓莫高窟第窟东壁西魏这一时期的发髻、鬓饰不论其形状怎样变化,始终是以头发来造型的,显得比较质朴。虽然隋代妇女的发髻从南北朝的高耸式转为平阔式,如平髻、叠云髻、双长髻等,但非常重视在发髻上佩戴各种装饰品,如花钗及金银珠宝之类。到了唐代,低平式的发髻开始逐渐衰落,这一时期妇女的发式可谓丰富多彩,既有承袭前代的一面,如丸髻、椎髻等,也有时尚创新的一面,如半翻髻、峨髻、回鹘髻、望仙九鬟髻等。多鬟高髻莫高窟第窟南壁晚唐半翻髻是一种高髻,形状似翻卷的荷叶,初唐时就已流行,《鬟髻品》中就有“高祖宫中有半翻髻”的描述。贵妇的高髻莫高窟第窟北壁盛唐峨髻也是高髻的一种,形似巍峨的山峰而得名。敦煌出土的绢画《来迎图》中的贵妇就是这种发式。峨髻贵妇敦煌出土绢画《来迎图》盛唐发式中比较特别的是胡妆的介入,回鹘髻本是回鹘妇女的传统发髻,安史之乱时,回鹘助大唐讨伐叛逆有功,此后回鹘与中原频繁交往,还相互和亲,回鹘习俗开始渗透内地,回鹘髻随之兴起。回鹘髻是集发于顶,编为圆髻,高约18厘米,髻根以红色绸绢系扎,直至晚唐五代仍在流行。下图是五代时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夫人的画像。回鹘髻榆林窟第16窟甬道五代五代至宋代妇女的发式又增加许多新样式,如倭堕髻、抛家髻等。小梳子引领流行风尚。唐代以来的妇女不仅重视变换发髻的样式,还常常在发髻上装饰各种金银珠宝和翠玉花钿,最常见的是在发髻上插小梳子,梳子用金、银、玉、象牙或犀牛角等材料制成。这种插梳子的风尚到了五代更为兴盛,制作材料越来越讲究,以象牙、玳瑁为主。插梳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由一两把发展到十多把,正所谓“满头行小梳”。梳子还越来越大,至宋代,梳子一般长15厘米,也有长38—40厘米的。从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到的最多为六把,分三对,两两上下排列,中间的一对较长,两侧的略短。开元、天宝年间,贵妇在高耸的发髻上除了插满金翠花钿外,还常用各种鲜花作装饰,主要戴牡丹、芍药等体形较大的花朵。白居易诗中云“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足见其奢侈的程度。此风久盛不衰,到宋代还特别流行,无论男女老少、尊卑贵贱,都喜欢戴花。发髻上插满了各式花朵,谓之百花髻。贵妇发饰莫高窟第98窟东壁五代(范文唐代妇女喜好脂粉靓妆,争相炫耀艳容。脸部的化妆包括红粉妆、画眉、花钿等。红粉妆就是用红色的胭脂涂染面颊和嘴唇,唐代已出现用牛骨髓调制的红色脂膏,化妆的效果更为娇艳。敦煌壁画中的盛唐妇女丰腴的脸颊上多是两大片红晕,这正是红粉妆的见证。敦煌壁画中盛装的美人图数不胜数,无论服饰还是妆容,可以说都是当时的时尚潮流的最完美体现。记录了历史变迁的敦煌壁画,也在不经意间留下了女子服饰妆容历史的演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