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红颜多薄命,这句话恰好印照在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的身上。作为汉朝第一美女,王昭君有着让其他女人羡慕的容颜,还有着那个年代女人少有的才智和胸襟,但就是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美人却遭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
王昭君原名王嫱,出生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乖巧懂事的王昭君就深知父母劳作的辛苦和不易,当时的西汉正陷于与匈奴的战争中,人民饱受离乱的痛苦,心地善良的王昭君为国家当前的政治局面而忧心不已。
古有木兰从军、昭君出塞的故事,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美谈。那个时代的女子有着不输男子的勇气与胸襟,却也有着不同与男子的遭遇与不幸。幼时的王昭君因为天资聪颖、精通诗书,美名在乡间州县流传开来,人们争相传颂。一时之间,大家纷纷跑来一睹昭君的风采,这样昭君的美名便传遍南郡。
汉元帝执政期间,曾下旨广选天下秀女,王昭君便在入选之内。当选以后,王昭君入宫成为了一名宫女。彼时的昭君尚且不知自己的命运将会如何,但从小在乡间长大的昭君并不知道宫廷里的尔虞我诈,待人真诚的她并不知道自己的美貌受到了当时的皇后王政君的忌惮。
深感宫廷寂寞的王昭君时常深夜对月自哀,感叹自己的美貌与才华无人欣赏。在一次秀女进献画像给皇帝甄选时,因为王皇后的从中作梗再加上昭君不愿像其他人一样贿赂画师,因此画师毛延寿便借此丑化昭君。
在皇帝看见昭君的画像时便深感厌恶,对她的第一印象便贴上了丑女的标签。而身处于深宫的王昭君得不到皇帝的召见,一身才华抱负无处施展,因此常常用琵琶表述幽怨之情。如果说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余三位都大多因美误国,但昭君却成了唯一的因“丑”救国的美女了,这就要说到西汉与匈奴的关系了。
在汉朝与匈奴战争胶着之时,匈奴单于主动与汉朝交好并提出联姻,为了国家能够休养生息人民不再遭受亲人离散之苦,汉元帝同意与匈奴议和并且联姻。之后,皇帝便开始在宫中挑选联姻人选,原本与外族首领联姻应当是皇室的公主,可是,由于王皇后不舍女儿远嫁匈奴大漠,便向皇帝提议在宫中找一位秀女代替。
心疼女儿的汉元帝也同意了这个提议,此时,王皇后觉得昭君留在宫中始终是个威胁,便提议让王昭君远嫁匈奴。汉元帝本来担心让一个丑女嫁给匈奴单于会挑起两国的战事,可转念一想,以此也可以试探匈奴和亲的诚意,最终同意了。
就在皇帝派人询问昭君的想法并宣读圣旨时,昭君一时无法接受,但想到牺牲自己可以换来汉朝百姓安居乐业便接受了皇帝的圣旨。没过多久,汉元帝便下旨册封昭君为公主,即日远嫁匈奴,在昭君出嫁的时候许多感念昭君善良的宫人皆来相送。
就在昭君出嫁之日前来拜别皇帝之时,汉元帝对昭君惊为天人的容貌大吃一惊,感到自己受到欺骗的汉元帝当着匈奴单于和满朝大臣的面发作不得。此时,汉元帝已经十分后悔将昭君嫁给单于呼韩邪,可是,覆水难收,看到昭君的单于非常满意,拜别皇帝之后便前往匈奴。
而就在昭君与呼韩邪走后,汉元帝便下旨处死了欺骗他的画师毛延寿。而正在前往匈奴路上的昭君看着家乡的故土越来越远,离别之情油然而生,随即拿起身旁的琵琶弹奏了起来,便有了后来昭君出塞飞雁伤感落泪的典故。
昭君到达匈奴以后,尽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与单于呼韩邪也十分恩爱,两人没过多久便有了一个儿子。但是,因为单于呼韩邪在昭君之前便已经有了几位阏氏和许多儿子,所以年事已高的呼韩邪没过多久就去世了。这时的昭君以为自己能够回到家乡,但是等待他的便是罔顾人伦改嫁给丈夫的大儿子,匈奴新的单于。
结语:昭君起初并不愿意改嫁给自己的继子,但汉朝皇帝的一道圣旨让她不得不遵从匈奴的习俗。原来汉朝皇帝为了汉朝与匈奴永久的和平,下旨让昭君遵从匈奴的习俗改嫁给丈夫的儿子。
昭君十分痛苦地改嫁给了自己的继子,并且为他生下了两个女儿。昭君为此深感痛苦,可她却无力改变匈奴这一由来已久的习俗。然而,让昭君难以忍受的是,在自己的第二任丈夫死后,以为可以回到汉朝的昭君却没有收到汉朝皇帝的任何旨意,无奈之下,昭君含泪嫁给了第一任丈夫的孙子。
昭君死后,匈奴人民感念昭君的功德,自发为她举行了祭祀。昭君的美德也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但是,一些匈奴人以自残的方式祭奠昭君,这些都在莫高窟的一幅壁画《弟子举哀图》中留了下来。可是,心地善良的昭君会接受匈奴人民以这样的方式祭奠自己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