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介绍 >> 正文 >> 正文

师太,这个老衲呀佛学其实是一门哲学,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5/4/8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最权威 http://www.yunweituan.com/m/

闲来无事,翻一翻头条热榜,那些熟透的大瓜真是让我目不暇接。

刚刚码完一个关于“三十六岁喜当奶奶”的个人见解,看一看文末评论,竟然还有人告诉我:自己身边还有一些人在三十六岁的时候已经抱得了玄孙——我滴个天,真是玄之又玄,我们这个世界足够魔幻:生育或者不生育总是在快速切换之间。反正,对我个人来说,我坚持认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能为了生育而生育,不能是一台机器啊!

当然,魔幻的事情可不止这么一件,我又看到四川巴中的一位师太举着代表自己身份的小卡片出现在抖音平台,向各位网友求助:自己被大和尚潜规则,无奈之下只得离开修行的寺院,远遁他处。

她希望这个大和尚能够得到惩治,还自己一个舒心胜意、不用担心被骚扰的生活。

这个希望多么朴实,但我的确是感到了一阵阵讽刺——我滴个天,清修之人也如此疯狂,哪里还有什么青灯孤影,这是抱得美人归的典型啊!当然,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有理由怀疑:功德箱里的功德有多少进了大和尚的腰包?

在我还是小孩儿的时候、在我还是青少年的时候,因为传统文化以及武侠文化的影响,我一直对佛教充满了敬仰,以为寺庙就是精神圣地,寺庙就是乌托邦。

但在我经历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事情后,我慢慢看清楚了佛教的实质: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种哲学来看,把它当做一种能为我们解决烦恼的心理学来看,但不能绝对盲从。

二十啷当岁的时候,我去一个新建的寺庙游玩,看到里面正在塑一些佛像。不知道你们看过没有,那些涂彩施金之后宝相庄严的佛像在捏塑成半成品的时候简直没法儿看:里面竟然都是一些稻草和枝枝叉叉的木头,怎么看怎么别扭。

不知道为什么,那个时期好像比较流行建设寺庙。有人说,这是因为相关寺庙都有建制,建好之后可以发包出去,自负盈亏。而人群之中总是存在“二八定律”:两成人可以看穿一切,另外的八成人并不能看穿一切,这些人非常笃信一些神神叨叨的东西,寺庙的香火钱就特别旺盛,能够成为一些人大力投资建设的原动力。

在那个寺庙里,我遇到几件事,都挺刷新我的三观。

首先是遇到了一名小和尚,十四五岁的样子,体格很不错,但脾气看起来不太友好。对我询问他“这个寺庙里大约有多少位和尚”的“和尚”这个词语,他表示了极度不满,板起脸来教育我不懂规矩,说是要称呼他们为“师父”,甚至因此要把我赶出寺庙。

我笑笑没有计较,但心里真的已经没有多少好感。

那天也是巧了,再进一重庙宇,遇到一名旁边村子的村民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台阶上闲坐。老者淡淡地对自己的孩子说:“这个世界上没有鬼神”,正巧有一名二十多岁的和尚路过,他停下脚步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怒,指手画脚地指斥老者:“如果不虔诚,就会……(这里就不描述了,属于不宜描述的类型)”。

隔了几个月再去,在一处空荡荡的殿堂里,又正好遇到一名旁边村庄里的一名中年人在闲逛。别说,这个中年人倒有点仙风道骨的意思。

闲谈时,这名穷乡僻壤的中年村民对我说:“任何时候都不要盲目崇拜,所有人都有两面性。”

他说,因为自己住在这座寺庙的旁边,对里面发生的事情了若指掌。就在前几天,他们这里还有闪烁着红蓝灯光的车辆到来,带走一些人,解决一些争端。

他说,这些事情也不是经常发生,但几乎每个月都有,和平时的城市生活也没什么太大区别,都是其中的人们为了利益分配不均而大打出手。

就说这么多吧,我遇到的类似事情不止这么几件,都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在五星级大酒店里、在连锁超市里,我都遇到过一些出家人,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指向了黄白之物,和佛教经典里的记述完全是两码事。

如果说这是我的经历,不能够服众,我就很想从其它方面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永流传”的文学作品,比如《水浒传》和《西游记》。

《西游记》里面的人物比较玄幻,多是具象化的神魔,你看里面的人都完美无瑕吗?就以沙僧为例,他脖子里戴的项链是什么?您看清楚了:那是一百零八颗那啥——不是说出家人有好生之德吗?反正我理解不了沙僧的这种装饰,我也不相信你可以把沙和尚的招贴画挂在门上作为“卷帘大将”。

至于《水浒传》,玄幻的意味就比较浅了,没有《西游记》那么浓烈。你从篇首翻到篇尾,各种寺庙不计其数,可里面哪个是完完全全的正面描写?不但没有一个完完全全的正面描写,一些寺庙里发生的事情堪称暗黑典范。比如,文章开头,鲁智深和史进协力荡平的瓦罐寺,认真读去,堪称惨烈。

再现实一点,就拿敦煌莫高窟来说,你一定知道发现莫高窟经卷文献的那个人:王道人。

可是,正是这位王道人把相当一部分宝贵的典籍交到了侵略者手里,现在还被陈列在大英博物馆!

对了,前一段“毒教材”的事儿大家都还记得吧?其中提到曹文轩,他选编给小学生的读本里有一段不堪入目的小曲,你知道来自于哪里,描写了什么吗?

实际上,那首小曲来自于“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的《受戒》。如果你对佛教有着什么绮丽玄幻到极致的想法,看完这篇《受戒》,这些想法一定会让你的印象碎裂一地——对成年人来说,文风很优美,但描写出的寺庙生活场景能让你讷口不言很久很久。

再讲一个好玩儿的事儿吧,我在工作中发现,那些在现实里不怎么行好事的人,反而笃信一些“怪力乱神”的玩意儿,对这方面的仪式啊、道具啊、禁忌啊,搞得门儿清,还经常参与其中,阵仗不比影视剧里的烟火场景黯淡。

果真有这些“怪力乱神”的具象化存在,并且还庇佑了这些人,我总觉得,这是一种悲哀,更不值得我去膜拜!

当然,我始终认为:佛教是一种哲学和方法论。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这是好的,可以为我们勾勒出一种乌托邦,用来栖息自己的性灵。一旦反馈到现实生活中,那我持保留意见。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你觉得呢?

闲来无事,码字而已,见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