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丝路遗产ID:IICC-X」
▲这一次,我们想用影像的力量,为你讲述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敦煌莫高窟的故事
莫高窟,这座中华历史文明的宝库,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承载着四世纪以来中国的宗教、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等数不清的灿烂文化。
直到年前,道士王圆箓无意中发现“藏经洞”,原本已经被人遗忘的莫高窟,才真正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同工人用锄挖之,欣然闪出佛洞一所,内藏古经万卷”;图为年斯坦因所拍摄的藏经洞影像
一个多世纪以来,莫高窟历经劫掠、战火,也重新书写着辉煌与荣耀,迸发着顽强的生命力。
为真实直观地再现莫高窟近百年来的生命历程,中国国家地理图书联合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孙志军,推出《世纪敦煌》影像画册——精选余幅敦煌古今对比的珍贵影像,首次在国内公开付梓。
▲图书动态展示效果
让我们跟随专业文物摄影师的镜头开启一场时空穿梭的敦煌之旅——其实,莫高窟比你想象中或曾见的,更震撼人心。
我们应看到的,不是死去的壁画,而是活生生的历史和生命跳动
深处大漠,莫高窟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精美绝伦的艺术与历史。历久弥坚,于苦难中焕发光彩,是她最独特的生命底色,也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一脉相承。
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展现出这种隐藏的生命力,《世纪敦煌》精选了余幅艺术价值最高、历史价值最高、变化最大的莫高窟影像。仅仅是凝视这些历史加诸于莫高窟的印记,就足以热泪盈眶。
窟窟顶西披(隋)
左右滑动对比变化
▲年照片中,记录了完整的隋代说法图,精美绝伦
画面中前景部分为甬道盝形顶,画宋代千手千眼观音变;后景为窟顶前部的人字坡顶西披,分为两段:上段画萨埵太子本生(佛陀前生之一为太子,舍身饲虎),下段画福田经变(福德之田,供养以获福报)。后部平顶隋代画说法图、平棋图案等。
窟主室南壁(初唐)
左右滑动对比变化
▲历史影像显示,壁画中间缺失的是杨都出金像部分
最上部画千佛;中间初唐画佛教史迹画,从左到右分别是西晋吴淞江石佛浮江、东晋杨都出金像(大部分于年被美国人华尔纳盗劫破坏)、隋文帝迎昙延法师入朝等;下部画菩萨七身。
▲被美国人华尔纳盗劫的杨都出金像部分,现存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
窟主室北壁(中唐)
左右滑动对比变化
▲年照片中,仍能看到经变下部乐舞图及其左侧
壁画所绘内容为观无量寿经变一铺。观无量寿经变发展到此窟,已基本定型,延续了早期初唐洞窟的基本图像内容与结构特征,中间主题为说法会,东侧未生怨,西侧十六观。壁画下部西夏画持花供养菩萨。
这些珍贵历史照片,让我们得见那个未曾见过、已不可见的莫高窟;在阅读中,找到时空穿梭、还原莫高窟的实感。
此外,《世纪敦煌》还收录了多页的高清历史影像,每一张都值得用放大镜仔细鉴赏,让你一口气看尽莫高窟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沧海桑田。
▲更多影像等你探索
14年耕耘,造就《百年敦煌》收藏级影像画册
当大量敦煌影像在网络上触手可及,如何打造一本视角独特、触动人心的敦煌影像画册?这一过程,其实并不简单。
年,本书编著、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孙志军参与了樊锦诗先生、王旭东先生承担的国家课题“敦煌莫高窟及周边环境演变”。
为获取关于莫高窟的第一手资料,他多次前往大英图书馆、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哈佛大学艺术图书馆等机构,系统性考察并收集年间斯坦因、伯希和等人拍摄的、最早期的敦煌影像。
▲孙志军在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考察斯坦因原作
“研读历史照片的这个爱好,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令我在脑海中逐渐拼凑、还原出了一个原生态的、有别于我们当下看到的敦煌莫高窟。”——孙志军
这些史料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孙志军浩大的莫高窟“重摄”工作——即模拟法国西域考古队年拍摄的角度、景别、光照等技术环境,让敦煌莫高窟百年间的变化,无干扰地直观呈现。
“重摄”工作从年开始,历时4年才最终完成,成为了《世纪敦煌》最初的内容雏形。后续又历经10年多的增补、完善,终于集结成书。
▲布面精装+特种纸护封,装帧精美
▲每幅影像都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让你深入了解壁画背后的故事
▲g哑粉纸,还原最真实的敦煌色彩
《世纪敦煌》从无到有的过程整整花费了14年,比预想的久了不少,却也真正造就了一本可供永久收藏的影像画册,让敦煌之美,可以伴随我们久一点、再久一点。
它让每一位热爱敦煌、向往敦煌的国人,能系统性地获取关于莫高窟的一手影像资料,而不必远赴英美。
从专业文物摄影师的镜头下,我们也得以跳出常规的游客视角,让莫高窟的前世今生,在我们的脑海中得到完整而直观的呈现。
用影像的力量,守护永恒的敦煌
迄今为止,孙志军已和团队一起,完成了莫高窟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
阅读他编著的《世纪敦煌》,我们似乎也更能感受为什么这片茫茫戈壁,能成为令无数人心甘情愿坚守一生的地方。
▲一生一世看着莫高窟,守着莫高窟
“历经千年的莫高窟,有着不同程度的病害。看到年由法国人伯希和拍摄的洞窟图片时,我才发现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等文物,仅仅和七八十年前相比,就已经大大退化,或模糊,或丢失......其病情恶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将持续下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
风沙吹过莫高窟,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敦煌守护人”——文物的“病害”和“磨损”越是无法阻挡,他们就越是要与时间赛跑、与命运抗争,用影像的力量,守护“永恒的敦煌”。
这也是我们推出这本《世纪敦煌》影像画册的初衷。当“重摄”影像与历史照片交相辉映,我们相信,总有一种敦煌之美会定格在每位读者的心中,永远不会消亡。
如果喜欢《世纪敦煌》这本画册,请在文末留下你想说的话,我们会为留言点赞最多的朋友送出一套《世纪敦煌》画册。(截止日期:7月5日9:00)
首发限时特惠仅需元(原价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