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戒律,是佛教为禁止教徒的某些不当行为而制定的准则与规范,其种类很多,且男女不等,最多时男有条、女有条,常见的有五戒、八戒之说。戒律并非一成不变,根据流派或国家的不同,僧人所持守的戒律也不尽相同。如唐代八宗中的律宗对戒律的要求就比较高,而天台宗、净土宗则相对变通一些。同样,较之印度和中国,日本、泰国等国家的佛教戒律也不完全一样,这或许能够从一个侧面来解释为何有些僧人存在食肉或是婚配的现象了。
第窟是莫高窟初唐(公元—年)代表洞窟之一,窟内东壁存有大量的佛教戒律画,以组画的形式展现了僧人们为遵守戒律而发下的种种誓愿。这些画面多依照北凉时期著名僧人昙无谶所译的《大般涅槃经》绘制而成,每幅作品均配有榜题,虽然文字多已漫漶不清,但凭借依稀残存的题记基本可以释读所绘情节之真义。
戒律画莫高窟第窟东门北唐戒律画莫高窟第窟东门南唐东壁戒律画共有14个情节:门北画面分为三排,存榜题八方,分别是(1)宁碎其身,不受礼拜;(2)宁刺周身,不染凡音;(3)内容不明;(4)宁挑双目,不视女色;(5)宁割其舌,不贪美味;(6)宁去其鼻,不嗅诸香;(7)内容不明;(8)宁斩其身,不贪诸触。门南同样绘有多组守戒场景,分成上下两排,榜题画面约为六幅,分别为(1)宁铁匝身,不着华服;(2)宁吞热丸,不受饮食;(3)宁投火海,不纳诸女;(4)宁枕热铁,不享卧具;(5)宁遭鞭笞,不受医药;(6)宁投铁镬,不居屋宅。
东壁门北戒律画示意图东壁门南戒律画示意图种种迹象表明,莫高窟的第窟与佛教中的律宗有着密切的联系。律宗,中国佛教流派之一,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创始人为唐代名僧道宣,由于道宣常居终南山,故又名南山宗。该宗自唐代开山立派以来,开枝散叶,广为传播。天宝十三年(),律宗大师鉴真更是将律宗传至日本,在当时的都城奈良东大寺佛殿前筑坛授戒,弘扬律法,开创了日本律宗之先河。直至今天,律宗依旧是中国佛教流派的重要分支,弟子遍布大江南北,著名的近代艺术教育家“弘一法师”即为律宗弟子。
律宗的创始人道宣(-年)是初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僧人,他一生致力于《四分律》的研究,并对传、受戒法作出了各项规定,为其后研究律藏的佛教徒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中就有多部和道宣有关的律宗经典,说明河西一带有他的追随者,故有学者推测此窟很可能是由“律宗”弟子设计并建造完成的。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但事实上,戒律题材在国内诸石窟并不多见,莫高窟壁画中也极为罕见。因此,第窟绘制的内容不仅为我们了解佛教的中国化演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影像资料,还具有警示世人戒骄戒躁、坚守底线的现实意义。
主创团队
策划/李萍、宋淑霞
撰稿、诵读/刘文山
学术顾问/王惠民
音频剪辑/罗成
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