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敦煌是中华文明、阿拉伯伊斯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等世界最为重要、影响最深远的几大重要文明的交汇之地,也是人类艺术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源于古印度的佛教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对敦煌的影响最为深刻。公元前6世纪左右,佛教在印度诞生,此后沿着古丝绸之路东渐传入中华大地。
位于中国甘肃西部的敦煌地区,则成为了佛教艺术的传播据点。敦煌石窟艺术的题材大多取自于佛教故事和佛经,一定程度上说,敦煌的艺术就是佛教的艺术。
与此同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又深受本土文化的影响,敦煌艺术也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世俗化走向一条“由神秘的理想世界向复杂的现实世界靠拢的道路”,因而我们从敦煌艺术的变化发展也可窥见佛教在中国本土所经历的世俗化进程。其中,敦煌的石窟经卷和石窟艺术是构成了敦煌艺术的两大支柱,石窟主要包括了莫高窟、榆林窟、东西千窟等,里面保留了灿若星河的壁画和彩塑的艺术作品。
以莫高窟石窟群为代表的敦煌石窟,窟内大多以佛像为中心,两侧矗立着菩萨或者佛陀弟子,四周装饰着佛本生图、经变图、飞天图等等壁画。另外,有的石窟还供奉着人或是山水画,组成了佛国的大千世界。这些艺术作品的色彩与形象照射出佛教教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心中的变化,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佛教社会哲学。
本文将从敦煌主要石窟的彩塑和壁画艺术形式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浅论佛教在中国的世俗化进程。
一、佛教世俗化在本文语境下的释义
在论述之前,笔者先对本文涉及的“世俗化”这一宗教学上的概念做一定解释。有关宗教世俗化(Secularization)的概念,最早由西方的宗教社会学的学者提出,指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统治力和影响程度逐渐下降,退缩到相对独立的宗教领域。席勒尔(Shiner)对宗教世俗化的解释为“从神圣社会迈向世俗社会的运动或变化,也就是抛弃对传统的价值和实践的信奉,转而接受变化,并将所有的决定和行为都建立在理性的和功利主义的基础之上”,事实上,中西方学界对于世俗化的理解和立场不尽相同。关于佛教的世俗化,笔者以为是类似于西方宗教定义的世俗化的一个过程,即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佛教的信仰和实践都逐渐建立在实用性和功利性之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在诞生和兴起之时,并没有产生如西方宗教改革前一般强有力的、占有统治地位的社会团体,佛教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教义逐渐融入群体性的日常生活的过程。
二、原始与神圣——魏晋南北朝及之前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
敦煌的石窟艺术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彩塑和壁画艺术的重要特征是融合了西域地区的原始粗犷的表达风格和对佛教的神圣化解读。石窟雕塑以佛教的教义和思想为中心,佛像的神情庄重慈悲,反映了佛教悲天悯人的教义。释迦牟尼禅定形象的雕塑也在早期也尤为普遍,将深奥的佛理和抽象的佛国的众圣形象地展现在了信徒和苍生面前。
与此同时,早期地敦煌壁画也多以佛教神圣教义为主题,讲述了佛陀苦修涅槃的生平事迹;最为著名的九色鹿救人、五百强盗成佛等壁画也是描绘了佛经中的故事,将佛教谱图众生、劝人为善的教义具象化地传播给大众,引发众生对佛教神圣教义的强烈共鸣。
三、佛的“人”化——敦煌石窟艺术的世俗化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佛教也在隋唐时期更加繁荣兴盛,同时产生了如藏传佛教等的分支教派。佛教进一步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加上深受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世俗化进程开始加快,神秘而又深奥的佛教教义和佛陀形象也在这一时期逐渐“人”化。最为明显的变化是,此时的佛教造像已经从完全的佛教人物的具象转变为帝王将相或者地方领袖人物的映射,封建王朝最高统治的影响开始植入宗教的造像。石窟壁画的题材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单一的佛本生或者佛经故事,加入了本土历史人物故事或者民间传说,比如在莫高窟窟里就出现了初唐时期绘制的《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礼拜金人》等题材的壁画。这些民间故事的表达融入了佛教的教义,以本土的故事为载体来教化当时的信徒。
大唐的瑰丽繁荣、雍容华贵的时代气质也刻画在了这一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之中,壁画和彩塑的色彩更加的艳丽多元,按照“随类赋彩”的标准,施以重彩,甚至出现了浓妆艳抹的人物形象,人间的形象取代了佛教原本的神秘色彩。这一重要变化表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进一步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整个社会关于佛教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转变,以天下苍生社稷为重等儒家的观念也影响了佛教的地位,因而佛教逐渐褪去传入之初的神秘色彩,在世俗化的进程中逐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水乳交融。
四、结语
弘远法师曾经对敦煌佛教艺术的世俗化进程表达了深深的惋惜和担忧,“千余年间,从最初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佛国景观逐渐向世俗化社会行进,明显而又强烈地感受到时代人心的变化和转向,直观又强烈地感受到佛教地位地下降,以至最后,昔日对佛国世界地神秘追求和神往,被曲解为顺乎自然甚于俗世欲望的体验和渲染”。但是笔者认为,尽管宗教的世俗化不可能与保持其神圣性共存,但是佛教在中国的世俗化并不代表其本身的衰落与退化。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宗教同样也是。对于佛教在敦煌地区的世俗化进程,仅从美学价值来看,因为融入了更多其他民间宗教和本土传统文化的元素,敦煌石窟的艺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最终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多元艺术的结晶;从佛教本身的意义来看,世俗化意味着宗教的统治地位在民间生活的下降,但是核心的教义和思想却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比如千余年来,佛教慈悲为怀的教义和苦难涅槃的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之中。宗教的世俗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必然的现象,适应社会变化融入世俗生活的宗教也能够在任何时期继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帮助人类社会更好地发展。
参考资料
[1]刘亚玲,佛光里的敦煌,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年12月22日,第版[2]弘远(心悟),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画雕塑之兴起、发展与演变,文史杂志,年12月10日[3]孙尚扬,世俗化与去世俗化的对立与并存,哲学研究,年10月10日[4]徐玉琼,从敦煌莫高窟壁画看佛教艺术的本土化,怀化学院学报,年6月[5]弘远(心悟),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画雕塑之兴起、发展与演变,文史杂志,年12月10日[6]刘爽,浅议中国宗教世俗化与情感,文化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