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一个出自西汉,由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亲自命名,最终传承了多年的地名。
今天,提到敦煌,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敦煌石窟。其实,敦煌石窟的意义十分宽泛,是敦煌地区及其附近石窟群的统称,包括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县的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县的五个庙等石窟。这些石窟地域相近,内容及风格相似,都是中国中古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存,尽管规模悬殊,均被列入敦煌石窟的艺术范畴。
地处大漠深处的敦煌,因丝绸之路辉煌了几个世纪,最终因大明王朝弃守嘉峪关外而逐渐衰落,淡出人们的视野。年,敦煌莫高窟发现藏经洞,引来了国外的探险家。流散世界多地的敦煌文物,震惊了世人。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5万余件,十六国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成为20世纪世界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敦煌石窟被人们重新认识,敦煌学随之诞生。
年6月14日,我们来到神往已久的敦煌莫高窟。干涸的河道,寸草不生的土地,黄沙卷起的热烟,让人震撼于一色黄沙中的莫高窟,也让人对蜷缩于高坎(原宕泉河断崖)中的一个个洞窟,心生无限痛楚与怜惜!尽管出于保护的需要,每位游客只能跟随导游在限定的时间内参观5个洞窟,但绝世美丽的一切,依然穿越千年时光,走进观者的心底,飘飘摇摇,一如余香袅袅无尽……
莫高窟窟外景(年摄于敦煌)莫高窟窟外景(年摄于敦煌)莫高窟九间楼处的游客窟(年摄于敦煌)莫高窟、窟外景(年摄于敦煌)莫高窟窟等石窟外景(年摄于敦煌)莫高窟坊(年摄于敦煌)莫高窟九间楼(年摄于敦煌)位于莫高窟的敦煌院史陈列馆(年摄于敦煌)莫高窟宕河,河水干枯(年6月摄于敦煌)敦煌西千佛洞石窟(年摄于敦煌)敦煌西千佛洞外景(年摄于敦煌)文化,到了一定的高度,纵然置于荒野,那炫目的辉煌,绝俗的容姿,依然能让人感动与神往。
敦煌莫高窟,对于游客来说是一片佛国圣土,对于学者来说是一座知识的宝库。近百年来,经过敦煌莫高窟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现已探明洞窟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由于佛像彩塑数量众多,故俗称千佛洞。
人们通常所说的莫高窟(包括今天开放旅游的莫高窟),均指莫高窟南区。而莫高窟北区,对于一般的人来说,一直都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
年5月,武汉大学、敦煌研究院联合在武汉大学举办《万里千年·敦煌石窟考古特展》。展示莫高窟北区考古发掘成果是本次特展的主要内容,这也是神秘的莫高窟北区石窟第一次走出敦煌。
敦煌石窟考古特展宣传画观展的人们特展共展出4座全景复原的洞窟,件/套展品、30余件珍贵文物;重点介绍相关石窟、绘画、考古等方面知识;回忆几代敦煌人的奋斗历程和为事业所做出的牺牲。
莫高窟第窟西魏复制洞窟(摄于参展洞窟)禅定佛像(复制)莫高窟第窟北魏这尊禅定像是莫高窟早期彩塑代表作之一。佛像结跏趺坐,双手放于腹前作禅定印;土红袈裟通肩覆体,细密的阴刻衣纹表现衣服褶皱贴身,给人以薄衣透体之感;神情恬静和悦,露出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表现出禅定特有的空灵意境。
禅定佛像(展品)尸毗王本生故事(段文杰临摹)石窟第窟北魏
本生意即前生。户毗王本生故事讲:有鹰逐鸽,逃至户毗主处求保护,鹰向尸毗王索取说,若不食鸽,将被饿死。尸毗王为了两全其生,乃割自己身肉赎鸽,鹰求肉与鸽体同重,王身肉将尽,其重犹不如鸽,遂举身坐秤盘内,以身救鸽。这幅尸毗王本生,以割肉场面居中,上为鹰逐鸽,右为眷属惊惧哀劝,左为臣民敬仰赞叹,左下一人着胡服持秤称肉,画面主题突出,情节完整,鸽子站在国王的手掌上,老鹰在国王脚前仰头陈述,这些细节的描绘,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独具匠心。
尸毗王本生故事(段文杰临摹)(展品)飞天(摄于参展作品)莫高窟第窟(4/5比例复制)中唐(展品)莫高窟第窟北凉复制洞窟(摄于参展洞窟)参展作品,当时敦煌研究所唯一的交通工具牛车特展对“敦煌女儿”樊锦诗与丈夫彭金章对敦煌所做的贡献也作了简单介绍:
年,北京大学毕业后,樊锦诗来到大漠敦煌,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敦煌莫高窟的考古研究、科学保护和管理工作,为敦煌石窟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与情感。
年秋,彭金章(樊锦诗北京大学同学和恋人)从武汉来到敦煌,对樊锦诗说“我等你”。不曾想,兑现3个字的“承诺”,用了整整19年。创办武汉大学考古专业,时任武汉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兼考古教研室主任的彭金章,为了爱情和敦煌的事业,年调往敦煌研究院工作。从繁华的大都市武汉,风景如画的珞珈山,来到荒无人烟、条件艰苦的敦煌。
年开始,彭金章作为莫高窟北区考古工作的领队和负责人,带领考古人员对莫高窟北区进行了考古发掘。最终探明:莫高窟北区,崖面长约米,高15-25米,总面积约3.4万平方米,保存有历代洞窟座;发现了一批重要遗迹;出土了不同时代地域的铜铁器、钱币、陶瓷器、木器、各类丝织品,多种语言书写的佛经与文献资料等大量珍贵文物。这些发现为敦煌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被学术界誉为20世纪敦煌莫高窟又一重大的考古发现。
泥塑像唐代莫高窟北区第窟出土(展品)多年历史的敦煌,1余年延续不断的莫高窟,百余年的敦煌学,几十年间几代人的艰辛守候。将人生和信仰浓缩为洞窟中不朽的精华,化为一曲流动不息的生命之音,在沙海中传响,在荒漠中翱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