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莫高窟第窟中唐在《大般涅槃经》中有云:“释迦牟尼佛去世,迦毗罗等八国国王,即将臣从,疾往拘尸,嚎哭悲哀,闷绝壁地。”在敦煌莫高窟中唐第窟,北壁所描绘的《各国帝王举哀图》成为了最为贴近经文的壁画。不过在此,画工根据当时吐蕃统治的需求,将迦毗罗等八国国王改成了以吐蕃赞普为首的众帝王等,这也是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壁画布局的重要特点。北壁全景第窟中唐各国帝王举哀图第窟北壁中唐壁画中那位头戴缠头高冠,辫发束髻於耳后,穿交领内衣,外套翻领左袒长袖缺胯衫的人物,就是吐蕃赞普。在赞普像的右侧画有一华夏帝王,头戴冕旒,著深衣,在二宫女的搀扶下,也来哀悼释迦牟尼,失声痛哭。其余十三人为回鹘、突厥等中亚、西亚、南亚及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多着翻领窄袖长袍,有的包着头巾,有的戴着裘皮帽长发披肩,多是高鼻深目,浓眉虬髯。其中南海昆仑王像,面部扁平,大眼厚唇,鼻孔朝天,紫黑色皮肤,卷发,斜披锦衣,戴着宝珠和璎珞。另外有位身材高大的人物,上穿宽领大衣,下着长裙,头戴一冠,冠上插着三根羽毛,敦煌学专家发现这个人物的服饰与章怀太子墓壁画中“客使图”的新罗人十分相似。。据敦煌文献《沙州图经》记载,唐代敦煌周围设置有清泉、白亭、阶亭、双泉、悬泉、黄谷等二十一个驿站,接待中外使团、商旅。壁画中这些域外人物形象应该是有着实际依据的,因为敦煌的画工们有机会亲眼见到各式各样的外来人物。割耳剺面第窟中唐画面中有些人物行为较为特殊,有割耳、割鼻、剖心、剖腹的场景,这应该也是在丝绸之路上北方游牧民族的丧葬习俗,同时也和大量来往经商的粟特人其信奉的祆教有一定关联。在克孜尔第窟甬道后的壁面上绘制的荼毗图中也出现了“割耳剺面”的场景。在《三国志·魏书·仓慈传》中有记载:“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始为郡吏。……太和中,迁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吏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遥共祠之。”另在《资治通鉴》卷中也有记载,“贞观二十三年(年)唐太宗驾崩,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恸哭,剪髪,截耳,剺面,流血洒地。”这些历史记载通过画面形式的表述,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华戎所交一都会”的敦煌,在其厚重历史的累积下,所存在的民族多样性,习俗多样化。各国帝王举哀图《伯希和图录》第窟北壁中唐此图在历史的进程中曾遭到破坏,但在法国人伯希和年出版的《伯希和图录》中,还留存了完整的影像资料,就连藏文“赞普”的榜题,仍旧依稀可见。不得不说这幅壁画为我们呈现了一段唐代时期敦煌民族大融合的景象,翻开了丝绸之路上历史风俗的瑰丽篇章。主创团队策划/李萍、宋淑霞撰稿/韩文君诵读/赵轩学术顾问/王惠民音频剪辑/罗成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