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解读敦煌古代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作者:郭瑶敦煌艺术如何成为不断创新的典范?中国艺术家对敦煌艺术又是如何探索的?敦煌研究院在敦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敦煌艺术传承创新百花争艳的时代如何表现?7月27日下午,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2号影院座无虚席,余名通过网络预约报名的听众等待着即将开始的《敦煌文化驿站》公益讲座第二十五期,这也是今年旅游旺季以来,《敦煌文化驿站》首次开讲,也是人潮褪去后一次难得的静心聆听之机。听众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也有以敦煌市市委书记、市委宣传部为代表的领导干部团队,更有来自今日头条的大V探秘官团队。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部长李萍主持了讲座。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作为本期主讲嘉宾,开展了题为《敦煌艺术的传承创新》的讲座。赵声良三十余年来致力于研究敦煌文化,对敦煌石窟艺术有着深入了解和丰硕的研究成果。讲座中,他对4—14世纪敦煌艺术的重要成就进行了梳理,并就敦煌艺术对于当今艺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及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进行了深入阐述,为听众全面认识中国艺术史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赵声良院长的讲述深入浅出,语言生动,赢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讲座结束后,赵院长同听众进行了交流,就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形象特点、敦煌文化形神兼备的特点以及敦煌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推广等问题做了耐心解答。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是保护和利用敦煌莫高窟的公众旅游服务设施,旨在让游客更好地领略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和绚丽多彩的石窟艺术。为了丰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文化内涵和服务内容,我们推出面向游客的公益讲座《敦煌文化驿站》,不定期邀请研究敦煌文化和致力于敦煌石窟保护的专家学者,向游客讲述敦煌的历史变迁和千年石窟的奥秘。《敦煌文化驿站》公益讲座于年4月20日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开讲,这也标志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向深入挖掘场馆功能和促进敦煌文化弘扬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年,已是《敦煌文化驿站》走过的第五个年头,我们共邀请了26名国内各高校的名师大家及潜心研究、解读敦煌和致力于敦煌石窟保护的专家学者登坛开讲,陪伴着七千余名听众走近和了解敦煌,也收获了一大批爱好敦煌学和石窟艺术的跨专业粉丝。文化惠民不仅为百姓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引导人们养成与文化同行的习惯,公益讲座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同时,敦煌研究院每年在敦煌石窟周边的县市组织开展文化遗产“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的文化惠民活动,而每年的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寒暑假期间,也会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邀请学生参观壁画修复现场、举办文化遗产知识进校园等教育推广活动,在对文化遗产的普及教育方面不遗余力。讲座实录我们知道,莫高窟坐落在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现存余个洞窟,包括壁画平方米还有0余身彩塑。这样丰富的内容当中,实际上包括了三个方面的艺术、建筑、雕塑和壁画。从建筑的角度上说,石窟的建造最初在印度有一定模式,我们是学习印度的模式在创造石窟的。在此过程中,中国的艺术家会做一些改变和创新。比如印度的支提窟,中间有一个佛塔,我们也称作塔庙窟。把一座塔放在石窟里面,这个在印度很多。人进入洞窟之后,绕塔一圈,拜塔。拜塔就是拜佛。最早的时候佛像还没产生,用佛塔、佛座,甚至用佛的脚印来象征佛,所以拜塔就是拜佛。这样一个塔庙窟到了中国,在敦煌我们找不到像印度的塔庙这样的,但是我们有中心柱窟。莫高窟窟,我们一进到洞窟看到一个方形的柱子,因为中国的佛塔就是方形,我们在各地都能看到。当然除了方形,还是有一些圆形的,多边形,但是在中国最多的还是方形的。我们把塔庙窟当中这个佛塔变成方形的,人进到洞窟同样绕着中心方柱一圈拜佛,这是拜佛的传统。在方形的佛塔里面,中心柱窟里还有一处很奇妙,在中心柱窟的窟顶前面有个人字披顶。人字披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中国古代的房屋都是中间有梁,两边有一个一个的椽子,形成一个人字形顶,这是中国传统建筑最有特色的,印度肯定是没有的。要把中国式的建筑放在佛教洞窟里面,这是中国人的改造,中国的艺术家觉得这样放进去会让人很亲切,好像进入自己传统的房屋里面,就不是那么陌生。而且还有斗拱,中国建筑最典型的斗拱用来干什么呢?我们知道木结构建筑通过斗和拱支撑上面房梁的重量,有承重作用。但是在洞窟里面不需要这个,因为洞窟就是从岩石中开凿出来的,这个斗拱仅仅起到装饰的作用。为什么要用斗拱来装饰,因为中国人觉得房屋肯定要有斗拱,没有斗拱会很奇怪,所以在这样的洞窟里面增加了中国传统的人字披顶,增加了斗拱,这样就形成中国式建设。这样的改造,不就是一种创新吗?印度是没有的。还有一种洞窟称作僧房窟,僧房窟中间有大厅,周边开一些小的洞窟,一个一个的单间,那些出家人一人用一间,在里面休息,可以坐禅。这样的洞窟形式,在莫高窟也可以看到,窟就是一个禅窟。中间同样有一个大厅,两边各开了四个小窟。但是就这个禅窟也跟印度不完全一样。窟顶是一个覆斗顶。覆斗顶是中国古代斗帐的形式改造了,作为窟顶。窟顶藻井好像帐篷上面的垂蔓。这样改造显然跟印度不太一样,但是也有某种功能。我们从洞窟形制的改变,我们感觉到虽然有一定来源,是学习印度做法,但已经在改革创新了。覆斗顶这种形式在中国就比较长期的传下来了,它的来源一个是斗帐,另外我们会发现汉代很多墓葬的形式也是斗帐,就跟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窟,我们会发现不光是窟顶跟墓葬一样,窟顶上面画的内容也跟东晋墓里面画的内容完全一致,把中国传统的神仙思想移植到了佛教洞窟里面,就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洞窟形制。隋唐以后基本上最流行的就是覆斗顶窟,一直到宋朝。覆斗顶窟比较大的时候,中间有佛坛,佛坛后面有背屏一直到窟顶。直到元朝,我们一直可以看到这样的覆斗顶形式。下面我们说一下塑像的问题。在洞窟里,最重要的就是佛像。佛像怎么来?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大概是没见过佛像,最早要建造洞窟,就要学习印度和中亚。佛教从印度传到中亚,传到中国。在犍陀罗地区,也就是现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一带,这个地区的佛像、菩萨像有一些特点,比如菩萨都是坐在一些高的凳子上,两条腿交叉,称作交脚菩萨。交脚菩萨这个形象在莫高窟最早的洞窟就出现了,那个时候大概艺术家是要模仿外来的菩萨像,这样我们可以看出来源。不光是交脚菩萨,还有思维菩萨,菩萨坐在凳子上,坐的比较随意,手放在脸这儿,好像在思考,一直到后来罗丹的思想者也是这样的。思维菩萨的来源也是犍陀罗,早期的佛像、菩萨像我们看到了外来影响的痕迹。在印度的中心部位马图拉,这个地方的佛像衣服紧贴身体,在早期敦煌佛像也同样如此,衣纹紧贴身体,如此就看到它的来源。到了北朝晚期到隋朝这个阶段,佛像有倾向性的,衣服紧贴身体,可是衣纹没有画的太多,这个时候印度的佛像形式发生了改变,流行笈多风格,穿的衣服很薄,几乎看不到衣纹线。在敦煌,尤其是隋朝很典型,可以看到笈多风格的佛像出现。但是就在隋唐时代,中国的佛教艺术发生很大的改变,这种创造的欲望很强烈,中国艺术家已经不满足于照搬印度的犍陀罗风格,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佛像、菩萨像。最早的北凉、北魏时期的佛像基本是外来的面貌,一看就知道是印度的,到了隋朝,菩萨、佛弟子逐渐向中国人转变。按照中国的审美方式表现,佛弟子的形象可能还是要表现一点外国人的特点,因为他本身是外国人。到宋朝,罗汉像也很像外国人。总的来说,佛像、菩萨像逐渐中国化是一个倾向,到了唐代就非常明确。唐代出现的大佛形象基本看不到印度的特点,唐朝有一段时间特别流行修建大佛,因为武则天很喜欢佛教。武则天周围有一些僧人会告诉她是弥勒佛降生,武则天很高兴,下令全国造大佛。莫高窟96窟大佛就是那个时候建造的,全国各地也都有那样的大佛出现。窟的大佛是盛唐时建造,大佛的形象到印度看,是很少的,已经基本是中国式的佛像。最重要的是,到了唐代,雕塑艺术家创造有特色、有时代精神风貌的雕塑,艺术家会根据他们的风格特点去塑造形象。下面我们来看看壁画的创新。敦煌最吸引人的壁画是隋唐以后的经变画。当时的老百姓很想知道佛国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画家为适应这样的需要,会把佛国世界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有亭台楼阁,生活的很好。画面当中免不了会有音乐舞蹈,两边有乐队,以此表现这种美好。乐队规模很大,因此我们会发现唐朝的音乐很发达。印度有很多石窟也有表现音乐舞蹈的,但是都是单人的舞蹈和音乐,没有大型的乐队,说明中国当时作曲的丰富程度很高。艺术创新应该以深厚的传统为基础。没有对传统的继承,所谓“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20世纪以来,由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和敦煌学的兴起,很多艺术家们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