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出现的“金光”和“千佛”,是“佛祖显灵”呢,还是一种自然现象?
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有其光怪陆离的迷团,莫高窟就有不少,窟区出现万道金光就是其中之一。每当雨过天晴、空气清新的清晨或黄昏,莫高窟旁的三危山能放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
佛家认为,只有与佛有缘的人,才能看到佛光,因为佛光是从佛的眉宇间放射出的救世之光、吉祥之光。传说多年前,敦煌莫高窟建窟前曾闪现“金光”和“千佛”的奇异景象。
公元年的一天傍晚,在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敦煌市附近的一座沙山上,“金光”的一次偶尔呈现被一个叫乐僔的和尚无意中看到了。看到“金光”的乐僔当即跪下,并朗声发愿要把他见到“金光”的地方变成一个令人崇敬的圣洁宝地。受这一理念的感召,经过工匠们千余年断断续续的构筑,终于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举世闻名的文化艺术瑰宝——敦煌莫高窟。至今莫高窟保存的武周圣历元年(公元年)《李克让修莫高窟佛碑》还有记载“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逐架空凿岩,造窟一龛。”文中所指的山即三危山,所造的龛像,就是敦煌千佛洞最早的洞窟。这一碑文记载,是目前有关莫高窟开凿年代和开凿动机的最原始记录,也是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但长期以来,对“忽见金光,状有千佛”的认识,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金光”和“千佛”的突现,是“佛祖显灵”还是自然奇观?
有人认为,三危山纯为砂浆岩层,属玉门系老年期山,海拔高度约米,岩石色赭黑相间,岩石内还含有石英等许多矿物质,山上不生草木。由于山岩成分和颜色较为特殊,因而在大雨刚过、黄昏将临,空气又格外清新的情况下,经落日余晖一照,山上的各色岩石便同岩面上未干的雨水及空气中的水分一齐反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将万道金光的灿烂景象展现在人们眼前。
还有人认为,莫高窟修造在鸣沙山东蔍的断崖上。崖前有条溪,在唐代叫“宕泉”,现今叫大泉河,河东侧的三危山与西侧的鸣沙山遥相对峙,形成一个夹角。傍晚,即将沉人戈壁瀚海的落日余晖,穿透空气,将五彩缤纷的万道霞光酒射在鸣沙山上,反射出万道金光,这正是我们有时看到的“夕阳西下彩霞飞”的壮丽景象。
近年来,有专家分析认为,“金光”其实是自然界在一些特殊气候、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较为常见的一种大气光象,即“宝光”。而“千佛”则是观者自己的身影投射到“宝光”环中所形成的,由于云雾迷漫导致本影轮廓模糊,使观者误将其当做“佛祖”显灵,再加上半影或虚影的错位放大、相互重叠及遮掩作用,更觉得光环中有无数个“佛体”在跃动。
如果用现代气象物理学解释的话,莫高窟的“金光”和“千佛”就是在光的“衍射-反射”成像原理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光象,学术界称为“宝光”。这是一种在云雾山地的地方常见的一种大气光象,现在的敦煌英高窟一带难以遇上“宝光”,是因为该地处于沙漠地带,空气干燥,湿度极低,平日较难形成云雾。只要云雾、光照条件合适,人们还是可以看到大致相仿的“宝光”景象。
无论是哪种“金光”,都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的自然现象。但究竟哪种解释更具说服力,还有待科学家进一步探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