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唐(8thC-9thC)
名称:灵鹫山释迦说法图(残片)
出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17窟)
材质:设色绢本
尺寸:高:95.9厘米x宽:51.8厘米
藏地: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斯坦因敦煌遗画
编号:,,0.20Ch.
参见:Figs.62-67,
灵鹫山,又译耆闍崛,传说当年佛陀曾在此山讲说过《楞严经》和《法华经》,因此受到佛教徒的极大重视。本图为一大型绢画的左半幅,画中应为释迦说法立像,旁立者为弟子,身后有山岳,应是灵鹫山。画左边画有佛教史迹故事,可能是刘萨诃因缘变。据《法苑珠林》记载,应是表现佛头还身的故事。
该画的主题在敦煌非常罕见,石窟壁画中也仅在72窟中发现一例。主尊的立像只残留右臂,墨描轮廓,橙色晕染,显示出金色光辉。手臂笔直下垂,手掌展开,手指紧并。看一眼就会立刻想起第3卷图1的刺绣作品,即《法华经》中所讲的《灵鹫山释迦说法图》中主尊的描绘。背景的山岩以及空中飞翔的鸟,其中还夹著停留在华盖上方山顶的秃鹰(参见Fig.66)等则是更有力的证明。
该绘画残留部分不到整体的四分之一,这整体画面只是通过比丘头部正后方所见绢的缀接针眼推测的。如同Waley讲的,佛旁站立的比丘大概是舍利弗。按惯例,中心是整幅绢子,两边再接缀半幅绢,当初应是一件很华美的作品,中央位置的立佛身上用橙色晕染,围绕著绚丽的身光或火焰光,更加衬托出灵鹫山的暗色山岩。佛两侧各有一身弟子陪伴,左右两侧是故事图。华丽程度,从比丘所站的莲花座的豪华装饰,亦可窥其一斑。整体画面,依然以青、橙色爲主调。
主尊的身份,可以参考刺绣品(还有小型刺绣品,第3卷图2)以及新德里国立博物馆所藏的《灵鹫山释迦说法图》、大英博物馆的其他藏品(斯坦因绘画51;第2卷图11)。而画面两侧的故事图,则与千佛洞的壁画有联系。如前所述,那些故事图不仅应在左侧,右侧也应有描绘。非常有趣的是,左手执衣襟,右手笔直下垂的佛立像,居然出现两身。一身在左下方的建筑架中,有两个男人贴近佛头。另一身在左上端接近城壁外侧的独立像,旁边站着举起左手的比丘。
来源:覺壁--敦煌瑰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