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发展 >> 正文 >> 正文

绘本半边天罗玲融合深邃思想与古灵精怪的艺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2/11/21
北京扁平疣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46.html

年的年底我采访了费嘉老师,他认识许多努力耕耘在创作第一线的绘本画家,当时他就提到了罗玲并称赞她是“一座宝藏”,我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勾了起来,非常希望能采访到这位“传闻”中的宝藏画家,于是趁热打铁向罗玲发起了邀约。

但当时她正在攻读博士,课业十分紧张,虽然采访呈现在大众面前只是一篇稿件,但仍需嘉宾提前确认采访提纲、空出3个小时左右接受采访、成稿后还要反复确认,种种环节下来至少要花上大半天时间,为了全身心备战考试,这次采访只能暂时搁浅。

也许我跟罗玲还挺有缘分,在第七届爱丽丝绘本奖的评选现场,她和刘海栖老师的新作《三个朋友》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最终全票通过获得了本届绘本奖的“匠心国韵奖”,其中罗玲对于“中国味道”的把控让我印象深刻。有了这样的契机,我再次向她发出采访邀约,这回她欣然答应,并专门抽出时间到爱丽丝绘本馆接受采访。

初见罗玲,她还有些拘谨,为了帮她放松下来,我灵机一动,找了个有趣的心理测试题打开了我们的对话,正在阅读文章的你也可以一起看看:

当你发现朋友把东西遗忘在你家时,你会采取哪种办法处理?

A.立即给朋友送去。

B.通过电话或信函,约他见面,然后把东西交给他。

C.托人带给朋友。

D.暂时放在家里,以后再考虑如何办。

罗玲很有趣,她先选了B,觉得自己首先会通知朋友,但应该不会约朋友见面,然后她又选了D,于是选择就是介于B和D之间。

答案里说,选B的人“心态积极、头脑灵光,工作能力非常强,就是自信过剩。”,选D的人“做事小心谨慎,绝对不会鲁莽行事,有强烈的责任感,也因为责任感太强而产生压力。”

公布答案那一刻,她哈哈一笑,说有那么点像的。罗玲放松了下来,气氛也很愉快,我们的采访就这样开始了。

罗玲

罗玲:出生于上海,美术学博士,师承当代著名画家王孟奇、刘健先生。

从事插画、绘本等创意工作二十多年,曾获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荣誉勋章,作品入选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插画奖。-年在敦煌研究院访问学习,研究莫高窟本生壁画的图像叙事。年获得金风车国际青年插画家大赛金奖。

代表作《三个朋友》荣获了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年度图书(绘本)奖,第七届爱丽丝绘本奖原创类“匠心国韵奖”。受邀参加上海重点文艺工程“开天辟地——中国创始神话”,出版连环画绘本《羿除四凶》,大幅画作《羿诛修蛇》被上海程十发美术馆收藏。

罗玲与Lisa老师合影

01

与敦煌的不解之缘

罗玲很早就开启了专业的绘画之路,曾在外企工作多年,为了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让自己重新获取灵感,她毅然辞掉优渥的工作,接连考取硕士博士,在求学的过程中,她被敦煌的魅力深深吸引,曾多次去到敦煌,甚至一住就是一年,在不断感受敦煌的绘画脉络和磁场后,她将这种独特的感受赋予到了自己的作品中,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

Lisa老师

从什么时候开始画绘本?有什么机缘让你走上这条路吗?

罗玲:这一说可能要暴露年龄了(笑)我年进入上海九州艺校开始学习美术设计,这个学校的主办方是“少年儿童出版社”,校长陈敦就是社里的美术副编审,所以毕业后我就有插图作品,没记错的话,是给杨红樱老师的书配画,当然这是一个集体创作,还算不上我个人的作品,只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文字的理解去画,因为有出版社的资源,当时可以接触到不少优秀的文字作者跟编辑老师,算是走上这条路的最初启蒙。

九州艺校毕业后我去上海师范大学读书,业余时间继续给儿童杂志跟童书画插画。第一次的独立创作是给张秋生老师的《小巴掌童话》做插图本。

《小巴掌童话》的不同版本

(中国中福会出版社)

这本书在年出版后销售不错,共卖十五万册左右。可惜当时拿的是一次性稿费(笑)。

Lisa老师

《三个朋友》荣获第7届爱丽丝绘本奖,能说说这本书背后的故事吗?听说是在敦煌画的,为什么要去那里画,受到了哪些影响?

罗玲:年我从外企公司(AmericanGreetings)辞职,这是一家成立多年的专业设计公司,我当时在里面担任产品开发,虽然学到很多东西,但后来我开始思考文化来源与个人属性,就跑到苏州的桃花坞(以木版年画闻名)去学习,扔掉电脑那些现代的东西,回归中国的传统文化,让自己重新获取感知。同时也对自己的创作之路进行复盘反思,虽然我的技法已经娴熟,但想走得更远,就要走到一个文化氛围中去“生发”自己的东西。

苏州的木版年画

接着我考取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拜师国画大师王孟奇先生,他端正了我基本的治学态度,给予我文化美学的引导。博士导师刘建老师曾是中国美术学院的院长,教学经验与审美品趣毋容置疑,他们都很支持我去敦煌学习,散养式的教学方式很适合我的天性。单从这点看,他们是非常高明的教育家。

罗玲在敦煌

到这六年间,我去了无数次敦煌,从最初待一个星期到待两个星期、三个星期、一个月,到后面就直接待几个月甚至一年,最夸张的是读博士的时候,课一上完我就飞到敦煌。博士论文成形后,一直仰慕的卢辅圣老师说我这在“图像叙事”领域还是有一点小进展的,当时心里真是乐开了花,这些积累帮助我在看绘本时有不同的观点与视角。

在敦煌看窟时的罗玲

刚到敦煌时,我还看不懂那些壁画。于是买来一堆书研究,依然一头雾水,后来就在研究院做实习的义工,跟着专门研究敦煌的老师一个窟一个窟地进去看,不是游客那种走马观花,而是每走一步,老师就拿灯光照一照,对着上面的画,给你讲壁画的主题和背景等等。你感受到是一个有温度的三维立体场域,这跟看平面画册完全不一样。

当你凑近了看壁画的细节,会被深深吸引,怎么能画得那么好,我能不能画成这样?那时候正好接到了刘海栖老师《三个朋友》的文字稿,出版社请我做成绘本,这是一个中国民间传说,我就用水墨画了些草图,但总觉得有点惯性思维,不好玩,就放在心里琢磨。

《三个朋友》最初的草图

暑假某一天我在石窟看画,突然来了灵感,为什么不能把这些艺术手法运用到绘本中呢?壁画里的叠色法,青、红、黄三种基础颜色正好对应“三个朋友”,我就用在研究院学到的这种方法,把孔雀绿的石头磨成跟粉底差不多的细粉,然后用胶拌匀,在长纤维宣纸上画出来,留下不均匀的颗粒质感。

《三个朋友》内文图

古人做颜料,用的都是传统、天然的东西,要什么颜色就去找那个颜色的东西,不像我们现在要橘红,可以拿红色、黄色进行调配,或者在电脑上用鼠标调来调去。敦煌壁画的颜色并不多,但画师能用最少的颜色营造出最绚烂、最丰富的视觉色彩。

敦煌壁画

比如书中这只狗,我用了丰富的线条去表现毛发,但你很难说出它是什么颜色?当我把黄色比例加大的时候,它就呈现出黄的色调,把绿色比例变大,就呈现以绿为主的颜色,但又不是完全的黄色或绿色,这就是敦煌色彩的特点。

除此以外,我还融合了一些现代的拼贴技法,比如鱼缸下面的底座,这种东西没办法画到长纤维宣纸上,因为你要体现出大理石本身的质感,我就用色块去拼贴,把它当做“面”来处理。(点、线、面是平面艺术造型中的三种基本形态,各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现力。点:是有面积、有形状、有颜色、具体的、形象的点。线:有直线、折线、曲线、交叉线等具有很强的情绪与感情表现力。面:相对比点大比线宽的形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