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96窟外层的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这是一座形式特殊的高大窟檐,楼总高43米,窟檐九层,下面七层依山靠岩而建,上两层是保护33米高的弥勒像头部的顶盖。整个楼身的建造充分利用了地形地势,白壁丹楹,宏伟而秀丽,为莫高窟增添了光彩。经历了千年风雨,九层楼的前世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说说九层楼的修建史。
历史上九层楼的历次重修
武周时期初建北大像时,窟檐楼层仅为下部四层。
晚唐乾符年间(—),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发心重建,改四层为五层。
宋乾德四年(),归义军节度使、托西大王曹元忠及妻凉国夫人浔阳翟氏,前至莫高窟避暑,其间将北大像窟檐下两层腐朽的梁柱换新重建,上三层仍保持原貌。
常书鸿《雪朝寒鹊》布面油画(以九层楼为中心)
数次重修过程中,佛像始终置于露天之中,可隔对面宕泉河岸相望大佛头部。
清代、民国以来九层楼的重修
元、明以后,由于敦煌土著居民数次内迁,沙州地带一度成为荒芜的游牧之地。千佛洞的佛事活动亦遂之衰败,年久日深“佛像屡遭毁废,龛亦沙压倾圮,梯级多断,攀援莫逮”。清代同治十二年(),由于花门变起,白彦虎军事集团窜扰敦煌,在宗教偏见的支配下,对莫高窟壁画塑像肆意破坏,许多唐宋以来的保存了近千年的窟檐及殿堂建筑都被纵火焚烧,以致佛龛“半付灰烬”,给莫高窟造成的损失相当惨重,使这一驰名胜迹成为“荒刹萧索,不蔽风雨”的废墟之地。光绪三十四年(),敦煌商民戴奉钰集资重修北大像,将原有五层窟檐向上修建为七层。
民国十六年(),商号德兴恒继承前人遗愿,首先“慨施千元,号东刘骥德字子和,农民王凤智,王章首承建筑之任。年余,以工巨难任,中途告退”。民国十七年,“子和复邀邑绅张盘铭涤吾,农耆朱浚次山,僧会司易昌恕,集合官绅农商各界,发愿复修,矢叨必成。唯工程浩大,期不能竣事。遂成劝募为续修之计”。自此之后,大雄殿修建工程连续进行,再未停止。
清末民初时期的莫高窟第96窟外景
刘子和、张涤吾、朱次山等工程董事,长年住在千佛洞,不避寒暑,不辞辛苦,一方面监理工程的修建事务,另一方面还要轮流深入四乡,为筹集资金而劝募。就这样旋募旋修,“凡八易春秋,用金一万二千元。”直至民国二十四年(),为大佛重新上妆,彩绘僧衹衼及土红色袈裟,并在袈裟垂裾边缘彩绘清式云龙绘,将大佛妆成非佛非俗的形貌。这次重修将外部窟檐在前期七层基础上,向上增建第八层和顶部八角顶,上竖3米高宝瓶,此后大佛被八角窟顶所盖,成为我国第一室内大佛,形成今日九层楼之基本规模。改建后的九层楼,庙貌更加巍峨,九层飞檐依山而翘,梁木交错,层履复叠,表面涂红色,更显得雄伟壮观。
年以后九层楼的维修
年,敦煌研究院发现窟檐第8层横梁断裂,有坍塌的危险,便拆除第8层和第9层,进行第五次重修。这次重修只换了第8层的梁木,其他都保持了原貌。同时还揭换了各层的脊瓦,用红色涂刷新了各层梁柱和廊檐,并在第8层修筑了保护围墙。次年,又对大佛双手进行维修。
九层楼南侧致部分墙皮脱落,次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复九层楼修复方案,内容包括对九层楼木构件整治及防腐处理、周围崖体顶面冲沟治理、地面排水和雨水渗漏防治等。年4月1日维修工作启动,至12月初,九层楼完成其历史上第六次大规模维修,恢复对外开放参观。
北大像自建成以来,就一直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建成后,更是如此,因而历次重修都有较为明确的资料记载。当代著名学者兼书法家吴丈蜀先生曾有诗赞美说:
静室连绵石镂空,诸般造像貌从容。
雕梁画栋凭能匠,傅彩涂朱赖巧工。
有难徒呼无量佛,无求不奉莫高窟。
黎民世世殚精力,血汗都将壁染红。
来源:敦煌书坊,原文章摘编自《佛光照耀下的三危山》《敦煌学通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