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发展 >> 正文 >> 正文

老王说陇史丨大唐名臣褚遂良在兰州有过一段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3/1/8
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317/5252023.html

褚遂良画像

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在书法圈无人不晓,不少人苦练他的《倪宽赞》《雁塔圣教序记》。让人们想不到的是,在年前褚遂良在兰州留下了一段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就讲讲,大唐名臣褚遂良在兰州“打工”的故事。

薛举反隋手下请来两文人

隋末,天下大乱,英雄豪杰揭竿而起,试图成就一番霸业。这不,一场鸿门宴就在兰州城内上演。只听见当啷一声,手起杯落,刀斧手蜂拥而出,正在吃喝的兰州官员被一举擒获。

这场鸿门宴的导演是隋末的金城校尉薛举,这一年是大业十三年(年)。这薛举早有雄心,从老家山西汾阳到兰州后,就不怎么安分,四处交结江湖好汉,逐渐成为兰州一带的“带头大哥”。眼看着隋炀帝无道,天下大乱,各地豪杰逐渐窃取了农民起义的领导权,准备争霸天下。薛举也按捺不住,就利用金城校尉的身份,在兰州城内摆出鸿门宴。

那些被擒获的兰州官员,摇身一变,成了薛举的下属。在原金城县令郝瑗的建议下,薛举夺取隋陇右牧的军马和精通骑术牧卒,声势大增,随即四处攻城略地,占据了黄河和陇山之间的大片地域。这年七月,薛举登基称帝,号称西秦霸王。称帝了,自然要招贤纳士,寻找能干的人,来给自己打工。

一天,手下汇报,抓住了两个文人。薛举一听大喜,缺的就是识文断字的人。赶忙把人请进来,一听这两人的名字。郝瑗惊喜得不得了。这两个人年纪大的叫褚亮,年纪小的叫褚遂良。

郝瑗心中纳闷,这褚亮不是在西海郡任司户参军吗,怎么跑到兰州了。

隋末乱世褚遂良千里寻父

褚亮是钱塘人士,自幼聪明好学,过目不忘。十八岁时,就以诗赋闻名,受到陈后主推崇为尚书殿中侍郎。杨广扫平江南后,成为隋的东宫学士。据说,隋炀帝嫉妒褚亮的才学,借口他与杨玄感关系密切,把他贬到西海郡任司户参军。西海郡是一个新郡,大体在今青海湖一带。褚亮是褚遂良的父亲,而褚遂良千里寻父,也到了西海郡。

隋末大乱,边疆郡县,缺少支持,无力固守,只能四散逃亡。褚亮、褚遂良父子也就逃到了兰州。这样的人才,薛举自然不能放过。于是,任命褚亮为黄门侍郎。褚遂良精通文史,博学多才,薛举命他为通事舍人。这样,父子两人就在兰州给薛举草拟诏书,顾问咨询,参与军机要事,开始“打工”了。

不过,薛举的帝王运不咋地,虽然兵锋强盛,但不能持久。李渊在太原起兵,后夺取关中,建立大唐王朝。唐王朝要向东发展,必然要稳定后方,灭薛举是必然选择。双方在陕西长武一带展开对峙。

唐武德元年(年)六月,薛举与李世民战于高墌(陕西长武北)城,薛举获胜后病逝。其子薛仁杲继立,谥薛举为武皇帝,未及安葬,薛仁杲就被唐军消灭。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帖

兰州东岗,李世民擒获褚遂良

李世民遂率军西进,逐次扫平陇右各地。李世民在兰州城外的东岗坡上,将褚亮擒获。东岗坡距兰州城二十里,在今天的东岗镇往东到桃树坪的路口一段,昔日车马上坡不便,俗称东岗坡。这样,褚亮、褚遂良父子就又成为唐臣。可以说,兰州是改变褚亮、褚遂良父子命运的地方。

褚亮成为秦王府文学(如同教官),褚遂良为铠曹参军。李世民对他们非常信任,常常随军参与密谋,侍从征战。后为李世民的十八学士之一。褚亮大力支持李世民扩大疆土政策,命子褚遂良从征突厥。

褚遂良也得到唐太宗重用,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累迁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不过,褚遂良晚年十分凄惨,病逝于流放途中,长子、次子都被杀,仅三子年幼,逃过一劫。神龙革命后,褚遂良才被平反,追赠右仆射,谥号“文忠”。

褚亮、褚遂良父子在兰州仅仅停留一年多时间,由于战乱不断,他们没有留下多少事迹,只有史书上短短的几句记载,这的确有些令人遗憾。

巨型油画《开国大典》为何会融入敦煌元素

中国美术史上的名作《开国大典》,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一次次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赞叹不绝的经典之作。就这幅巨作,有人认为借鉴了敦煌壁画的技法。作者董希文为何会在《开国大典》中引入敦煌壁画的元素呢?这件事要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他的敦煌之行说起。

董希文出生在浙江绍兴柯桥光华村的清贫之家。年考入苏州美专,两年后又转入国立杭州艺专预科,年进入本科学习。两年后,国立杭州艺专迁往贵州,又从贵州迁往云南,这时正是抗日战争最为激烈的年。此时,西南地区云集了大批的学生和政府部门,就业形势极其严峻。董希文一直在一种半流浪的状态中漂泊。

年10月董希文来到重庆,看到了常书鸿临摹的敦煌壁画展。他立刻被敦煌艺术深深吸引,尤其是敦煌莫高窟中保存的中国历史上十个时期的壁画,他认为油画的中国化,就必须引入大量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元素。

年7月,董希文踏上了西行之路,历经三个月之久,才来到敦煌。当时,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还没有成立。董希文跟随常书鸿等人整天在洞窟中临摹壁画。他临摹了敦煌北魏壁画中的《太子舍身饲虎图》《九色鹿长卷》等大量内容,敦煌之行让董希文汲取了大量的中国传统绘画的营养成分,为他探索油画中国化之路提供了艺术修养和素材的准备。

从年后,他创作了不少油画作品,这些油画作品或者引入了敦煌壁画的表现手法,或者其主体内容是中国所特有的。

年《开国大典》油画完成后,就被视为油画民族化实践的典范,表现出了非常浓郁的民族特色,它所使用的艺术手法,完全是中国传统特色,与西方油画所采用的手法截然不同。尤其是,《开国大典》中的云彩等元素,借鉴了敦煌壁画中装饰画的元素,整个画面较好地传递出了吉祥兴旺的意蕴。

随着《开国大典》的广为传播,董希文长期致力于探索的“油画民族化”也日益引人瞩目,此后“油画民族化”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潮流,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油画中国风”。

张骞出使西域之前,甘肃豪商乌氏倮垄断丝路商贸

乌氏倮

甘肃人乌氏倮,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他就是丝绸之路上最出名的转口贸易商。

乌氏倮是位传奇人物。黄易的《寻秦记》对乌氏倮有不少的描述:赵国都城邯郸有个城堡式建筑,名叫乌家堡,其族长就是乌氏倮。他的长子名叫乌应元,孙女乌廷芳。乌氏对秦国有天然的亲近感,乌氏家族的财力和人力,对主人公项少龙帮助极大,屡次逃脱大难。可见,乌氏是非同一般的商贸集团。

乌氏倮应是乌氏戎后裔。乌氏戎是西戎的一支,商朝时,陇东平凉与宁夏南部固原之间活动着一支规模庞大的犬戎部落。这支戎人好战,多次同商朝势力发生冲突,双方甚至沿着泾河,发生过规模很大的战争。当时的西戎部族中,最强大的部落是犬戎,其次为义渠(今庆阳)、大荔戎、乌氏戎、朐衍(今居延)戎等。

春秋战国时期,乌氏戎极其活跃,他们分布在岐山、梁山、泾水、漆水之北。秦惠文王(前年-年)时,秦人灭乌氏戎,设置了乌氏县,汉时属安定郡。乌氏故城在泾州安定县东三十里,即今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之间。

乌氏倮就是乌氏国被秦国攻灭后,归属秦人的乌氏戎力量。乌氏倮的第一桶金是这样来的:乌氏倮年轻时,给奴隶主放牧牛羊,后来凭着聪明能干,摆脱了奴隶身份。后来,渐渐有了点财产。不过,同大牧主相比,他的这点财产算不得什么。

后来,乌氏倮发现了在丝绸之路上谋取暴利的秘密:西方对东方丝绸的需求,东方对西方物产的需求,除了牛羊以外,战马、皮毛也是重要贸易物资。司马迁记载了乌氏倮的发家史,乌氏倮从各地寻找奇物,相当于现在人们说的奢侈品,诸如丝绸、陶器、漆器等。乌氏倮把这些物品献给戎王,戎王当然很开心,给他赏赐了十倍价值的牛羊战马。结果,乌氏倮暴富了,用山谷来计算牛羊战马的多少。别人成百上千,他则是这一山谷,那一山谷。由此可见,垄断了丝绸之路上转口贸易的资本,有着多么庞大的经济实力。

对待他们,秦始皇也不得不低头,给以重奖,地位等同于封君待遇,还能像朝臣一样参加朝会。大概和《大秦赋》中渭阳君、华阳君相当。

后来,乌氏倮的势力已经不能用商贸集团来形容了,而是一个庞大的“走私垄断王国”了。乌氏倮在秦国的支持下,垄断了丝绸之路上转口贸易,成为在秦人和西戎之间的桥梁,也就成为秦人稳定后方的重要手段。

在秦灭六国的大战中,秦军主力最多时,出动六十万大军,数年远征东方诸国,单程基本上就是两三千里之遥的路程,秦国的西北长城防线,完全空虚,而戎人没有乘机东进,老老实实同乌氏倮做生意,这完全得益于乌氏倮的垄断王国所发挥的缓冲作用。

秦统一六国后,乌氏倮商团就从历史记述中消亡了。

文丨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王文元

图丨资料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