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洲大乘佛教信仰圈中,观音是最著名的菩萨。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在中国妇孺皆知,深入人心。我国最为丰富和精美的千手千眼观音图就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
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诞辰日;农历六月十九是其成道日,其实是其忌日,因父亲不让其学佛,就跳入火坑,即涅盘重生的意思;农历九月十九是其出家日,这天她修成了菩萨,坐上了莲台。
这三个日子均无法考定,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佛教界的三大香期。每逢这三个节日,寺院均要举行庆祝仪式。
今天,是观世音菩萨出家日,我们了解一下观音菩萨的前世今生。
一、“观世音”和“观自在”
菩萨,就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意思是觉有情、道众生等。观世音菩萨,又叫观自在菩萨。其实是两种翻译。
“观世音菩萨”是后秦时期著名高僧、西域翻译家鸠摩罗什的旧译,在《金刚经》中首次出现了“观世音菩萨”的叫法,从而普及于天下;而“观自在菩萨”则是唐代玄奘大师,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西游记》里的唐僧翻译的,他翻译的《心经》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
“观世音菩萨”这几个字,“观”是一种观察的智慧,“世音”是世态和民情,这个翻译更突出观世音菩萨循声救苦的特征;观自在菩萨这几个字则强调观照自我的修行,获得自由的无上正等正觉。两个翻译都是意译,可以说难分高下。
这能“观”的智慧,观这个所观的境界,观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的境界、所有一切的音声。这音声,有苦声、乐声,有善声、恶声,有好声、坏声,观世音菩萨他就遂心满愿──众生无论求什么,向观世音菩萨祈求,观世音菩萨一定会遂心满愿。
唐玄奘公然挑战前代学术权威诚然勇气可嘉,只可惜《金刚经》远比《心经》传播面广而且年代久远,民间先入为主印象深刻,而且当时禅宗高僧还不认同唐玄奘的成就。老百姓称呼“观世音菩萨”延用至今。
二、名字与唐皇有关
那么,我们通常称呼的“观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有什么不同呢?要说这事儿还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关。
我们知道,古代帝王和父母尊长的名讳,是要避免与其撞车的。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遇到君主或尊长者时,不但不能直呼其名,在书写的时候也不能使用这些字,要改个同音字或减少字的笔划等予以回避,这叫“避名讳”。
“避名讳”的传统大概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公羊传闵公元年》书云:“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话说,夺了天下当上皇帝的李世民对名讳现象非常宽容,他说只要不把“世民”两个字连着叫就没问题。因为他的名字太过大众化,“世”和“民”这俩字,即使在今天也被大量地用作人名,老百姓起名字的时候还是隋朝末年和唐初割据阶段呢,谁想到改朝换代了新皇帝叫“世民”啊,避讳起来太不方便。
刚坐了天下的新皇帝往往还比较接地气,都有那么一段亲民的历程。就像单位新调来的领导都先要和蔼可亲地拉拢下属一样。所以,刚登基的李世民很体恤老百姓的麻烦,下诏说带“世”字和带“民”字都没关系,不用避讳,只要别连着用着俩字,直接叫王世民、张世民、赵世民,就算给我面子了。
但是呢,唐太宗李世民死后,高宗李治上台,为显示孝心,下诏全国百姓不能说“世”和“民”这两个字,更不能写。于是“观世音菩萨”的“世”字也被避掉了,成了“观音菩萨”!
也许那位问了,菩萨名字你也敢给改?
是的,这当然还有个原因,唐朝初期的皇帝们还不信佛,他们信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而佛教是外来宗教。所以敢让观世音菩萨避李世民的讳。唐朝大规模信佛是武则天登基以后的事儿了。武则天推崇佛教,反对李唐王朝的道教。
好在佛菩萨都是随顺众生,视一切为空,名字当然也无例外,甚至性别都是空的。佛与菩萨都是没性别的,本相也都按众生喜闻乐见的形象来塑造。既然中国的老百姓喜欢温婉可亲的形象,观世音菩萨就随缘示现为女性,名字自然叫“观音”也无所谓。
三、从“佛”到“菩萨”
观世音菩萨早已成佛,叫“正法明佛”。为什么还居菩萨位呢?
按照《悲华经》记载,阿弥陀佛成佛前,曾是古印度某个转轮王叫无净念,他有上千个儿子,他的第一王子名为王象,即文殊菩萨;第八王子名泥图,即普贤菩萨。还有一位王子,就是观音菩萨。这位王子发下宏愿,要解除世间众生一切苦难,经数十年修行,最终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如来”就是佛的意思。
但解除世间一切苦的宏愿未得示现,为使众生获得安乐,他甘愿“慈航倒驾”,为菩萨身,到我们地球人间这个娑婆世界弘扬佛法。在佛教里,佛与菩萨不一样,果位不同。“佛”显然更高级,是洞悉宇宙一切的大觉悟者,是所有佛教徒修行的终极目标。从佛位自愿退回到菩萨位,叫“慈航倒驾”,就像从高级职称退回中级职称。观世音菩萨从正法明如来的佛位,倒驾为菩萨位。
同时,他也协助父王——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担任左胁侍,而其弟大势至菩萨做右胁侍。因为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所有这父子三位共称“西方三圣”。在净土三经(《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佛经》)中,观音菩萨是西方净土教主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也就是阿弥陀佛助手的意思。
随着佛教的深入广泛传播,尤其是《法华经》在中国的普及,观世音菩萨的声望日隆,深得下层百姓的信仰。人们把观音菩萨从“西方三圣”中助手地位中分离出来,成为人们单独供奉的善神,还按照自己意愿造出众多的观音菩萨萨。
四、菩萨就在我们周围
示现,就是佛菩萨们在我们人类面前显现出的形象。观音菩萨功行几乎圆满,具足十方诸佛的所有功德。她为佛低调,而平时隐藏不露,寻声救苦,只有在降魔时才会出现。
其实佛和菩萨都是“随缘示现”的。大家欢喜什么,就投其所好说什么,一切以度化结果为目的,而不拘形式与手段。法指的是佛法。而佛和菩萨的本体,是如如不动的。普通人的肉眼凡胎是看不到的。
按照《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记载,观世音菩萨随类应现,众生应该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而为说法。甚至根据需要也直接示现佛身来度一切应该成佛的众生,也现菩萨身来度一切应该成菩萨的众生,也现天王身来度一切众生。总而言之,这个众生应该以什么身得度的,观世音菩萨就示现什么身,来给这一类的众生说法。
他是尽虚空、遍法界,在在处处都有他,他寻声救苦,哪儿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所以哪个地方都是他,哪个地方也都不是他。
五、男身还是女身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另一个翻译叫“大士”,听上去挺孔武有力的。
《华严经》中说:善财童子拜访观世音,在普陀洛迦山,“见岩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丈夫观自在,与诸大菩萨围绕说法。”此时的观世音是王子出身的阿弥陀佛的“侍从官”和“勇猛丈夫观自在”,还不是女儿身的观世音菩萨。因此,早期的观世音菩萨塑像和画像是男身丈夫形。
东晋以前,我国的菩萨画像和塑像,几乎都是男性,一位“伟丈夫”。东晋以后,始有女性菩萨塑像和画像出现。宋代,观音菩萨已经完全女性化。元、明、清三代,观音菩萨更加世俗化,完全按照国人审美观点,摹仿中国女性容貌身材,穿戴中国衣冠服饰,成为面善心慈,美貌动人,庄重亲切的“东方圣母”。
把这位“勇猛丈夫”变成了温婉女性,这个衍变过程经历了非男非女、男身女相、女身男相、完全女性化四个阶段,在敦煌石窟中留下了明显的轨迹。
记得河北正定隆兴寺著名的倒坐观音像,鲁迅称其为“东方美神”。寺内的摩尼殿被古建泰斗梁思成称为“艺臻极品”,而殿内的这座观音像欣赏起来非常有意趣儿,身穿女性装束,但面貌有似于男性,而其潇洒不羁的坐姿也是男性的,与大家通常见到的温柔娴雅端庄慈悲的观音像完全不同。
关于观世音菩萨“示现”一说,著名高僧宣化上人有过开示:观世音菩萨在佛教里,是占很重要的地位的。有人说观世音菩萨是中国的,有人说他是外国的;有人又说他是男人,有人又说他是女人。现在我告诉各位,这观世音菩萨,他也不是中国人,也不是外国人。也不一定是男身,也不一定是女身,他也是男身,也是女身,不过都是变化的。
六、普陀山道场的由来
那么,观世音菩萨是哪儿的人呢?众所周知,观音菩萨的道场在中国的舟山普陀山上。
观世音菩萨是随佛教的传播来到中国的。佛教约在西汉末,即公元一世纪时传入我国的,佛教的兴盛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普陀山是梵语简称,全称是普陀洛迦山、补怛罗迦等。因为中国人习性好略,或称普陀或单呼洛迦,比如武汉大学的珞珈山,名由此来。拉萨的布达拉宫就是也是这词演化而来。考普陀山之成为观世音道场的原因,在佛经上有提到,当时印度就有几个补怛洛伽等之说。
根据是佛经《华严经》68卷中的记载,“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即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普陀山是“不肯去观音”亲自“选定”的。据宋代《高丽图经》、《佛祖统纪》、《宝庆四名志》以及日本的《元亨释书》等史籍均有记载。
普陀山成为观音菩萨道场,除佛祖亲口“指定”和观音亲自“选定”外,历代帝王天子的“钦定”,也是普陀山成为观音信仰与朝拜中心的重要原因。陀山钟灵毓秀适合观音居住,从印度佛教北传入中国并逐渐汉化的近两千年漫长历史中找到有关依据。
七、千手千眼的由来
传说我国春秋时期,观世音菩萨原是妙庄王(即楚庄王)的三女儿,名叫妙善。另外两个女儿分别叫妙清、妙音。到了出嫁年龄,父王自作主张为女儿择婿,妙清、妙音一口应承,唯有妙善坚决不从,要削发为尼。
妙庄王对妙善劝说无效,只好把三公主逐出王宫(一说是烧死)。后来妙庄王得了重病,遍身生疮久治不愈,命在旦夕。
抗旨出家的妙善,此时已修成正果,她化作老僧下山探望妙庄王,说须用亲生骨肉的手、眼做药饵才能治愈。妙庄王要求另外两个听话的女儿妙清、妙音献出手和眼,一向顺从的她们却拒绝了。老僧点拨妙庄王,你还有个女儿呢,派人求他试试。妙庄王的使臣找到妙音,居然真的献出自己的手、眼带了回来,制成药丸。
妙庄王得知一切后,疚愧万分。为了纪念自己的爱女,塑一尊“全手全眼”观世音像。结果,工匠错将“全手全眼”误听为“千手千眼”,塑出一尊千手千眼观世音(妙善)的像。
河南宝丰县香山寺的宋蔡京所书《大悲观世音菩萨得道远果史话碑》记载了这个故事。这个中国化神话故事并不是佛经记载的,而是中国佛教信徒编造的,在北宋以前就有了。
八、千手千眼的涵义
著名的盲人舞蹈《千手观音》经央视春晚播出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她的创作的源头来自于我国佛教文化观音菩萨的故事。
敦煌是“千手千眼观音画像”最丰富、最系统、最精彩的珍藏地,在莫高窟的个洞窟中,绘有《千手千眼观音经变》的洞窟就多达37个,形态各异的千手千眼观音共40幅,分布洞窟前室、主室、甬道甚至窟顶。
千手千眼观音造像是从唐代开始的。创作于盛唐的莫高窟第79、第、第窟中的千手千眼观音图像,被认为是敦煌最早的一批千手千眼观音图像。在同属敦煌石窟群的安西榆林窟第3窟中,人们还发现了敦煌壁画中最大的千手千眼观音图像。这幅画面高3.7米,宽2.2米,面积为8.14平方米的51面千手千眼观音图像,还被认为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宏伟、形象最特殊、内容最丰富、价值最高的千手千眼观音图像。
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观音菩萨生千手千眼,以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应时身上具足千手千眼。“千”,表无量、圆满之义。“千手”,象征救度能量广大,“千眼”象征观察能力圆满无碍。
汉地的千手千眼观音形象,与藏传佛教的观音菩萨形象完全不同。形象、姿态、持物、印相等变化很多,主要有三面、十一面,手臂则有二、四、八、二十五手和四十手诸种,更有密密匝匝如数作成千只手的。
莫高窟第3窟的两幅千手千眼观音图像,出现于元代晚期。是敦煌壁画最后发展阶段十分辉煌的作品,被认为是敦煌最精美的千手千眼观音图像。
佛教故事系列文章:
敦煌莫高窟必看的洞窟,意外捅开篓子,开创一门学问
打通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的移民之路,佛祖悟道成功
世界第一尊佛像的诞生,为解思念成疾的权宜之计
两大高手坐而论道,禅机非中国独有,佛陀时代有渊源
八王争战一触即发,佛舍利分到我国有幸供奉19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