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发展 >> 正文 >> 正文

站在文明的十字路口,我们要往哪里去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2/5/19
何必匆匆!今天,就让我们站在阿富汗这个文明的十字路口慢慢走,去欣赏。巴米扬石窟老照片,年摄如今提及阿富汗,大家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可能是无止尽的战乱。殊不知,被这累累伤痕遮蔽的,是璀璨的人类文明。阿富汗位于欧亚大陆交通的中枢,曾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枢纽。在这条漫长的古道上起联结作用的,部分是商业,部分是文化。而佛教,就是文化交流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巴米扬石窟群图源/MorganL.TheBuddhasofBamiyan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西北约公里处,海拔米的巴米扬山谷将兴都库什山脉和巴巴山脉分割开来。山谷北侧有一条长约1.5公里的砂岩悬崖,是巴米扬石窟主崖石窟群。大多数石窟都开凿在这个崖面,除了两身巨大的立佛外,还大大小小开凿着约个石窟。除此之外,崖面东南部的卡克拉克(Kakrak)山谷及西南方向的佛拉迪(Fuladi)山谷也有一些佛教石窟分布期间,远远看去,蔚为壮观。巴米扬曾统治于佛教艺术繁荣发展的贵霜帝国,3世纪中叶以后,巴米扬地区成为萨珊王朝的附庸。5世纪,嚈哒(白匈奴)征服了巴米扬,至6世纪中叶,在突厥与波斯的夹击下摧毁其统治。我们尚无法确定佛教何时传入巴米扬,巴米扬石窟群因何而建,但从巴米扬统治王朝的更迭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就能看出,这一地区注定是多民族文化的熔炉。

佛国巴米扬“梵衍那国,东西二千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在雪山中也。”——[唐]玄奘、辩机撰:《大唐西域记》巴米扬山谷图源/Wikipedia“梵衍那国”,就是如今的巴米扬地区。六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犍陀罗地位的衰落,由西域通往印度的喀喇昆仑山西侧的传统道路不再畅通,兴都库什山西麓道路代而起之。在这条道路上,兴起了两个重要的佛教中心——巴米扬与迦毕试。醒目的巴米扬大佛就是巴米扬地区佛事大兴的体现。巴米扬石窟俯瞰图图源:arcgis《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巴米扬佛教发展之昌盛,也是有关巴米扬佛像的最早记载。

“……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耀,宝饰焕烂。东有伽蓝,此国先王之所建也。伽蓝东有鍮石,释迦佛立像,髙百余尺,分身别铸,综合成立……”

这“立佛石像”和“释迦佛立像”就是我们今天惯称的东、西大佛。巴米扬东大佛巴米扬西大佛图源/Krieken-PietersJ.ArtandarchaeologyofAfghanistan:itsfallandsurvival;amulti-disciplinaryapproach在玄奘的记述中,该国伽蓝数十所,僧徒数千人。而且当地民众对佛教的信仰极为虔诚,往来贸易的商贾也求福佑,佛教发展还受到王室的参与和支持。足以体现佛教在当地的发展盛况。不过,如果仅仅因为佛事昌盛,便将巴米扬称为佛国,那还是有些不够。巴米扬风景一角图源:丝路遗产在巴米扬地区,泉池澄镜,林树青葱,草地肥美。肥硕的羊马星星点点,点缀其间。宽阔而肥沃的山谷种植着宿麦,远处皑皑白雪覆盖着山顶,赭色悬崖耸立,河水自山谷间淙淙流过……巴米扬山谷本身,就是一个恍若世外的地方。巴米扬山谷风景宫治昭图源:ARTPLUS或许,这种与尘世的疏离感就是巴米扬的魅力所在,也是佛教信徒选择在此修行与造像的原因吧。甚至,我们可以说,如果世间真的有佛国净土,那应该就是巴米扬。

文明的交汇如何才能捕捉那在历史长河中过往于此的匆匆身影?或许只有沉默的见证者——那些曾经留下的佛像雕塑和壁画,能给我们答案。比如,曾静默地伫立在巴米扬山谷一千多年的两大立佛窟。他们是巴米扬石窟的标志,也是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巴米扬的一个缩影。仰视东大佛东大佛即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所述释迦佛立像,高38米,建造于公元年至年。东大佛龛顶周围设有回廊,人们可以通过通道登至顶部。龛顶东、西两侧以及天井都装饰着壁画。东大佛保留着浓厚的犍陀罗佛像风格。佛像跣足而立,右膝略突出,与继承了希腊雕塑风格的犍陀罗佛像表现出的游足状姿态相似。佛像耳后保留有波状卷曲头发,通肩佛衣显的较为厚重,这些都与犍陀罗佛像特征相近。巴米扬地区曾被贵霜帝国统治,而且毗邻昔日佛教艺术繁荣发展的犍陀罗地区,自然在佛教艺术上受到犍陀罗造像的深刻影响。犍陀罗佛像图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