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莫高窟游客众多。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彭雯
千年敦煌,敦煌千年。时间加诸其身的,是光耀古今的璀璨文化,是雄浑厚重的历史底蕴,更是饱经风霜后的皓首苍颜,美好且珍贵。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创新思路举措,应用科技手段,建立了预防性和抢救性并重的科学保护体系,推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新成效、开创了新局面。
用专业呵护世间瑰宝
在莫高窟第55窟的洞窟内,壁画修复师柴宗香正安坐于一方壁画前的脚手架上专心忙碌。手持软毛刷为一处壁画起甲处除尘后,在壁画背部注射黏合剂,用按压木刀压平壁画,最后用棉球滚压,柴宗香就完成了对这处起甲的修复。
壁画修复师专注地修复莫高窟壁画病害问题。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彭雯
“这是一个简单的起甲修复过程,严重一点的修复工序更为复杂。起甲是壁画白粉层和颜料层发生龟裂、翘起,不修复会导致壁画脱落至消失。”柴宗香说。
第55窟是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位于南区中段,现存壁画.61平方米,塑像10身,此前为开放洞窟,监测出颜料层起甲等局部病害后对其进行了关闭和抢修。
壁画修复用材料。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彭雯
在守护敦煌的漫漫道路上,敦煌研究院为病害壁画的保护修复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保护修复的程序、步骤和规范。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累计完成86个洞窟整体保护修缮,建成了国家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古代壁画保护、沙砾岩石窟崖体加固、石窟监测预警等成套关键技术体系。
莫高窟监测预警系统全方位护航敦煌文物保护。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彭雯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在文物保护研究方面持续加大投入,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成功申报和开展“墓葬壁画原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丝路相关文物数字复原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示范”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课题8项,开展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4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40余件,编制技术标准13项。
时值暑假,每天都有数千名游客从全国各地不远万里奔赴敦煌,前来一睹莫高窟的风采。相较于七十余年前石窟内壁画彩塑破败不堪、岌岌可危的局面,如今在余人的文保团队和余名“壁画医生”的专业、悉心呵护下,洞窟保护呈现安全稳定状态,绝妙的敦煌文物重现人间,远道而来的游客得以大饱眼福。
用科技留住丝路明珠
“大家可以用手机扫一下每个洞窟门口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