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中秋前夕,“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展了。瞬间这个消息刷爆朋友圈。
早在七十年前,故宫博物院就曾经与敦煌结缘。
年,同样是在午门城楼,件敦煌临摹壁画及各种展示在世人面前,让大家近距离接触到敦煌的艺术魅力。
如今,年故宫,千余年敦煌,再次聚首,又是在中秋这个中国传统的节日,不能不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美满团圆故事。
敦煌艺术起源于公元四世纪,延续到公元十四世纪,其完整性、系统性、延续性,可以说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编年史。
敦煌从发现伊始,就向世人展现出自己的惊艳之美,这种美穿梭了时空,跨越了国家,突破了民族,让敦煌成为世界的艺术。
对于这样宏大的历史,美艳的艺术,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去看“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的话,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好在,《世纪敦煌:跨越百年的莫高窟影像》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余年来敦煌的沉浮。
敦煌的历史是洞窟,是壁画,是彩塑,是令人炫目的历史碎片。随着岁月的磨砺,有些历史碎片已经湮灭与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却历久弥新,在敦煌文化的保护者手中,又重新焕发出动人心魄的生命力。
《世纪敦煌:跨越百年的莫高窟影像》通过年的黑白老照片,与近期敦煌修复后彩色照片的对比,将散落在历史时空中的那些碎片粘接,让对敦煌怀揣梦想的人们能够了解敦煌的前生今世。
这种将现在与历史衔接的巧妙方式,可以让敦煌的艺术在世人的心中,生根,发芽,成长。
2、敦煌的荣光与落寞:吾国学术之伤心史“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场骋偻啰。手持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多。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一曲古朴悠扬的敦煌曲子词《定风波》,不由得将人们带回到那波澜壮阔的西域战场。手执长枪的战士、狼烟四起的战场、风云多变的边塞,将行伍军人们乐观豪迈、建功立业的气魄表现得淋漓尽致。
敦,大也;煌,盛也。
敦煌见证了中华的盛世,是中国历朝历代在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节点之一。
而敦煌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在中国的历史上繁荣了千年。
在这里,敦煌见证了东方文明向西方的流动;
在这里,敦煌见证了西方文化与东方的交融。
敦煌文化,是中西方文明碰撞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历史上最为璀璨的那颗明珠。
但是很可惜,从元明之后数百年间,伴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莫高窟也逐渐蒙尘,失去了往日的光华。
自然的损毁,战争的摧残,人为的破坏,让莫高窟身处危机之中。
尤其是当年道士王圆篆意外发现了藏经洞之后,惹来了众多的西方探险家,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等人,通过诱骗、金钱收买等方式,将莫高窟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转移。
仅仅十余年间,大部分的敦煌文物都流失到了海外,目前收藏在国外各大博物馆图书馆的敦煌文物有三万多件,而中国仅存两万余件。
空空的藏经洞与破坏得斑驳剥离的敦煌壁画在历史的尘埃中哭泣。
对于造成这一切后果的王圆篆道士,不知道是该怒其不争,还是该痛恨他的无知。
《世纪敦煌:跨越百年的莫高窟影像》收录了王道士的影像资料,也正是通过西方探险者的照相机,为王道士留下的仅存的图像。
陈寅恪曾经引用当时的一种说法,称这段时期为“吾国学术之伤心史”。
3、敦煌文物的掠夺者,亦是敦煌文化的见证者对莫高窟藏经洞文物的洗劫,斯坦因是罪魁祸首。但同样也是斯坦因,第一次在莫高窟架起照相机,快门声第一次在洞窟内响起。年,斯坦因在敦煌共拍摄照片幅,其中与莫高窟有关的照片共46幅。
在斯坦因之后,年至年间,来自中国、英国、法国、日本、俄国、美国等不同国家的考察者,基于不同背景和目的,对莫高窟进行了拍摄。
虽然动机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照片都为敦煌,为莫高窟的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不同国家的探险者们所拍摄照片的风格不同。斯坦因的严谨、伯希和与努埃特的细腻、杜金的粗枥、李约瑟的诗意、石璋如的工巧、罗寄梅的收放自如……让黑白照片也能讲述自己的语言,陈述那段尘封的历史。
《世纪敦煌:跨越百年的莫高窟影像》一书中所收录的老照片选自年伯希和探险队所拍摄的照片。
伯希和探险队拍摄莫高窟照片如此之专业,源于他们有一位专业的摄影师夏尔·努埃特。他的专业与细致,从石窟笔记中可见一斑:
伯希和探险队在敦煌莫高窟的拍摄是非常有计划的,题记、供养人像、有明显风格的画面和难以考证内容的壁画,都是重点拍摄的对象,可以说非常地有系统性,而且将莫高窟中最有价值的那部分内容几乎都拍到了。
伯希和探险队的敦煌照片,再现了当时莫高窟的真实面目,真实地反映出了壁画、彩塑、洞窟等真实资料,可以说是早期相对完整专业的敦煌历史资料。
再者,当伯希和探险队拍摄敦煌十几年之后,有一批白俄士兵在敦煌莫高窟关押了半年,使得莫高窟得到了极大的破坏。还有华尔纳粘走了不少壁画,使得敦煌壁画受到不可恢复的损坏。
敦煌被破坏之前的原貌,有一部分我们只能通过伯希和的照片来进行还原并为研究提供佐证了。
正因如此,《世纪敦煌:跨越百年的莫高窟影像》的古今历史影像对照,黑白照片选用了伯希和探险队所拍摄的照片,而彩色照片选用的是敦煌研究院孙志军历年来所拍摄的敦煌莫高窟高清彩色照片。
所有的这些照片,都为读者呈上一种恍然穿越古今的视觉冲击。
4、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第窟中的胡旋舞“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别出心裁地整窟1:1复原了第窟,第窟,第窟。
这三个洞窟是敦煌莫高窟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洞窟。伯希和团队亦对此进行了重点的拍摄。
如图所示的就是敦煌莫高窟第窟,主室西壁。第窟建于唐代初期,从伯希和团队的照片和孙志军老师照片的对比中可以看到,北侧菩萨左臂缺失,南侧菩萨左手姿势不同,且主室北壁图案亦有不同。
这是因为,第窟在宋代被重新绘制了壁画,原有的初唐壁画上被千佛的图案所覆盖。一直到年,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发现宋代的壁画下面还有更加鲜艳美丽的壁画,初唐原始的壁画才重见天日。
第窟的初唐壁画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经变画中的乐舞图。
壁画中的舞者与乐队,被认为就是历史上的胡旋舞。考虑到窟初唐建造的年代,加之有唐太宗派遣侯君集率军远征高昌的历史背景,专家认为很大可能第窟所描绘的就是来自于长安的生活场景。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白居易的《胡旋女》,就描述了唐代舞者的高超技艺。其中跳胡旋舞最好的就是杨贵妃与安禄山,虽然安禄山身材肥胖,但是跳起胡旋舞来却是异常的灵活,能够单脚旋转好多圈,堪称“疾如风焉”。
说起胡旋舞,想起在宁夏博物馆保存有一件国家级文物,也是镇馆之宝的胡旋舞石刻墓门,同样表现了两位男性舞者踩在小圆毯上双人对舞的情景。这与敦煌第窟的胡旋舞场景何其类似。
要知道,胡旋舞虽然自唐代传入中原,但是只有文字的记载,具体的舞蹈动作与舞者装束完全是空白。
而第窟壁画与胡旋舞石刻墓门的交相呼应,为考证历史上胡旋舞的真面目也提供了极为难得的佐证。
5、众生皆有佛性,强盗亦能成罗汉:敦煌第洞窟敦煌莫高窟第窟是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洞窟。
第窟完工于西魏时期,主室为覆斗顶窟,平面呈方形。南、北壁两壁下方分别有四个小禅窟。
伯希和在年拍摄了南壁西侧。从上至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最上部分是十一个手持乐器的画伎乐天;中间为得眼林故事,也称五百强盗成佛因缘;下部可见禅室,禅室间的壁面上画有《化跋提长者姊缘》《佛度水牛缘》《沙弥守戒自杀缘》和《婆罗门闻偈本生》四副故事画。
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非常神奇,五百名强盗遭受挖眼的酷刑,被放逐深林。受到释迦牟尼佛的点化,五百名强盗修成正果,成为五百罗汉。而受到点化时所在的深林,则被命名为“得眼林”。这也是劝人向善的一个佛教因缘故事。
当代彩色高清照片的复原,比伯希和当年所拍的黑白照片能够看出更多的细节。
另外第窟是一个覆斗顶窟,在窟顶上会有伏羲、女娲等各种中国元素。这也吸引了当年伯希和的注意。
通过古今照片的对比,能够看到伏羲、女娲、飞天、风、雨、雷、电各位神仙一起在天空翩翩起舞。
尤其是在彩图中,飞天身姿优美,面目清秀,身披彩带,下着长裙,真是仙气飘飘,余年前就能将飞天的形象刻画得如此惟妙惟肖,真是不由得让人感叹先人们的智慧。
6、梦里身回云阙,觉来泪满天涯“角声吹彻梅花,胡云遥接秦霞。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汉使牧羊旌节,阔氏上马琵琶。梦里身回云阙,觉来泪满天涯。”
杨慎一曲古朴悠扬的《敦煌乐》,仿佛让人们穿越历史,身临敦煌,体会敦煌莫高窟的悠远,感受莫高窟由盛转衰的沧桑。
敦煌莫高窟,总是心中不能抹去的梦想。
虽身不能至,心甚向往之。
阅读《世纪敦煌:跨越百年的莫高窟影像》,用最震撼的黑白图片,用最有冲击力的高清彩图,链接起千年敦煌的过去与未来,展现出敦煌莫高窟的千年雄壮魂。而读者则穿梭于时光隧道中,体验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魅力,见证了无数仁人志士对敦煌的百年守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