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发展 >> 正文 >> 正文

敦煌文物珍品染缬绢幡莫高窟参观预约网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4/12/2
染缬绢幡年10月,为加固第窟内大面积的空鼓壁画,原敦煌文物研究所保护所的工作人员在窟内南壁西端,距离西壁约1米,距离地面20余米处,发现底层壁画下的一岩孔内塞着残幡等织物一团,经整理共40件。染缬绢幡为其中的一件,馆藏号为Z,考古登录号为(:1)。此幡长、宽13.5厘米。幡首中间为白色双层平纹纱,上印团花,镶深红色绢边。首镶缀紫色平纹绢环结。幡首中间平纹纱有两种,一是单根,一是三根为一枚,基本上是每种穿梭两次后,改用另一种。但是纱面也有用三根为一枚的纬线连续织八梭的情况。纱上有清晰的花纹,纹样为团花。未显花部分的纱面色暗,质硬。显花部分的丝纤维,色白而有光泽,质地松散柔软。其显花方法,可能是把显花部分的丝胶脱掉的结果。幡身六段,第三段蜡缬绢,黄地云头花鸟纹。是在绢地上运用蜡液后进行防染而成的织物,这种方法是先以蜡液施于织物之上,然后投入染料染色,染后除蜡后显出花纹为流云、飞鸟、浮禽、花草,花纹为白色,图案古朴典雅,十分优美。线条洗练概括,形象翩翩如生,是蜡缬中的杰作。其余各段白点纹绞缬绢,在绿地或紫地上显出成行整齐的白地。幡身各段相接撑以芨芨草棍,两侧缀蓝色短丝穗。幡尾为青色绢。此幡的出土也为我们研究唐代丝织染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敦煌莫高窟出土的绢幡大部分为彩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作为表示佛的“威德”的供具。或悬挂于塔和宝盖的两側,或执之引路为前导。这些幡的形象在敦煌壁画和出土的绢画中都能够看到,莫高窟第窟壁画的金刚宝座塔的两侧就绘有悬幡。藏经洞出土绢画中就有引路菩萨左手拿莲茎,茎上挂的引路幡,但可惜的是此绢画现已流失于国外。另一类幡就是窟出土的绢幡,这些是民间的一些佛教信徒,为了祈佛“消灾免病”、“求福祈寿”而施舍于佛堂的发愿幡。幡的上面没有留下纪年,从幡出土于窟底层壁画下及同窟出土开元幡推测为唐代,其理由如下:1.据P.号敦煌卷子,晚唐咸通六年(公元年)的《莫高窟记》记载:开元年中,“僧处谚与乡人马思忠等造南大像,高一百二十尺”。在敦煌莫高窟第窟前室北壁的墨书《莫高窟记》也有这样的记载。以上所说的南大像,就是窟。又据P.号卷子记载:“辛酉开元九年僧处詼(谚)与乡人白(百)姓马思忠等发心造南大像弥勒高一百廿尺。”说明第窟开凿于开元九年(年)。2.本窟甬道北壁第一层(即底层)壁画供养人像行列西面第一身题名为:“朝议大夫使持节都督晋昌郡太守兼墨离军使赐紫金鱼袋上柱国乐庭壞供养时。”甬道南壁供养人像行列西面第一身为乐庭瓌夫人的供养像,题名为:“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一心供养”。据此,人们称窟为晋昌郡太守乐庭瓌修功德窟,俗称乐庭瓌窟。乐庭瓌其人,唐书没有记载。但是,从《唐书·地理志》记载:河西道瓜州都督府下,天宝元年(公元)为晋昌郡,乾元元年(公元)复为瓜州。置刺史。而乐庭瓌任晋昌郡太守,应在天宝元年到乾元元年(公元——)之间。窟竣工,在乐庭瓌任晋昌郡时,可知即在天宝年间。以上说明第窟开凿于盛唐的开元年间,竣工于天宝年间,因在该窟南壁西端顶部的底层壁画下岩孔内,发现了“开元十三年”(年)发愿文幡,并且,花鸟纹中的云纹图案与初唐洞窟第窟东壁北侧说法图顶部华盖两侧的云纹图案极其相似,由此可知,这件染缬绢幡的制作年代应为开元、天宝年间或稍早的时代制作。参考文献:樊锦诗《莫高窟发现的丝织物及其他》,《文物》年第12期。潘玉闪、蔡伟堂《敦煌莫高窟第窟窟前遗址发掘报告》,《敦煌研究》总第1期,年。来源:敦煌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5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