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因缘故事佛教故事中的一种,主要讲述的是佛教弟子的前生前世。它不是释迦牟尼创作的,而是依据古印度、东南亚等地流传的神话、寓言故事改编而成。释迦牟尼佛在传播佛教教义时,利用这些优美的故事和传说来劝喻世人崇敬佛法、言必有信,而微妙比丘尼因缘就是这其中一则发人深省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贤愚经·微妙比丘尼缘品》,莫高窟现有两例,存于第窟和第85窟窟内,其中尤以北周时期(公元-年)第窟的作品最为完整、生动。第窟的微妙因缘故事绘于窟顶西披北段和北披西段,整幅作品共23个场景,分别表现的是:1前世起誓、2微妙相亲、3初为人母、4还家待产、5途生次子、6毒蛇害夫、7二子皆丧、8双亲亡故、9栖身旧邻、10微妙再婚、11新夫醉归、12独自产子、13遭受家暴、14逼迫食子、15绝望出逃、16墓园邂逅、17微妙三婚、18依俗殉葬、19盗墓还阳、20贼首受刑、21再次殉葬、22野狼掘墓、23佛说业缘等内容。画面分上下两层,以波浪形顺序展开,故事详实完整,情节曲折感人。画工们以中国汉晋壁画的传统方式来描绘这个古老的印度故事,白粉底的壁面上赭红色线条清晰可寻,青绿色块浓重明快。图中的房屋山石、树木园林都与同时期的墓葬画极为接近,且古画史上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绘画技法也在这幅壁画上多有体现。莫高窟第窟微妙比丘尼缘品局部值得注意的是,壁画上的人物服饰均为中国六世纪时期的装束,男人多为鲜卑式的裤褶,妇女则是上襦下裙的汉装,唯有好心收留微妙的老者穿的是古印度服装。这些中印民族服饰并存的例子,早在莫高窟北魏时代的故事画中就已经出现。说明当时的敦煌画工们既想表现经典的天竺特征,又要使佛陀的训诫嫁接在汉晋文化为基础的敦煌信徒身上,他们运用卓越的艺术构思,把中印两国民族的形象共同呈现在了敦煌壁画之上。佛教因缘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为国王、太子、长者、高僧、婆罗门等上流人物,唯独微妙比丘尼的故事描绘了一个不幸的女人在奴隶制社会中经历的悲惨一生。当时的社会给了她那么多不公平的待遇和非人道的折磨,但最终却全部归结为自身的业报轮回。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如同日本动漫人物柯南的那句名言“真相只有一个”一样,该品看似宣扬了佛教中因果报应的主题,实则是一位古代印度妇女一生遭遇种种不幸,最后被生活摒弃,走投无路的真实写照。陪葬入墓皈依佛门虽然中印两国在民族、地理、风俗、习惯上存在着诸多不同,但微妙比丘尼故事的主旨却与中国儒家所倡导的忠、孝、节、义思想非常的契合。伴随着佛教的传入,相信古代敦煌妇女也曾观看过这幅壁画,也曾为微妙比丘尼的遭遇流下过同情的眼泪。而画面中,微妙最终皈依佛门,获得解脱的情节也不过是后人一厢情愿下所寄予的美好期望罢了。这幅充满感情的文化交流作品能够保留至今,实在是意义非凡,难得可贵。作者:刘文山学术顾问:王惠民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