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沙娜已经放下画笔了。以前她闲来总在窗前摊开稿纸画画,将近90岁的时候,握笔还从来不抖。现在,她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一些书她一再重复地读,“很多书过去都看过,我没有注意,现在一看,内容都很丰富的。”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新居里的书不多,多是与敦煌和父亲常书鸿相关。房间外的书桌上,摊开着一本《常书鸿自传》,书页上搁着老花镜。客厅的茶几上,也是常书鸿的书,下面压着一本《敦煌:众人受到召唤》。她重复了两遍书名,若有所思——“召唤,怎么召唤呢?”
“我很喜欢回忆。”她说。活到92岁,她庞大的记忆库从线条状变成块状的,每捕捉到一个关键词,就会开启一扇回忆的闸门。但不同时空的记忆偶尔会盘根错节缠绕在一起,从法国到敦煌,从重庆到北京,从常书鸿到林徽因,从母亲到儿子,从抗战到解放……往事有时会不分先后涌上心头。
她是“永远的敦煌少女”,她是“敦煌守护神”的女儿,她是梁思成、林徽因病床前的学生,她是人民大会堂的装饰设计师,她是中央工艺美院在任时间最长的院长……她是无数标签汇聚的一生,如今,她是一个蹒跚在记忆迷宫里的九旬老人。
20世纪40年代,常书鸿带着女儿常沙娜和儿子常嘉陵在莫高窟洞窟内。图/受访者提供
法语
“他是柯孟德,我的老朋友。”常沙娜坐在沙发里,微笑着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久久地看着家里的客人,眼里满是慈祥。
沙发身后的墙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佛首艺术品,一米多高,慈眉善目地俯视着屋里的人。这是前几年从红庙北里的旧居带来的,常沙娜对佛教艺术很熟悉,连声夸好看。硬要从沙发起身,点亮天花板上的一圈射灯,佛像就笼罩在了光晕之下,如一圈佛光。
此时阳光猛烈,屋内明亮,灯光其实并没有起多大效果。她住在北京顺义区一座两层的楼里,院子里养着两条狗,小区管理森严,十分寂静,有保姆照顾她的起居,儿子时常来看她,她很满意这个住所。
这几天,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美术史家柯孟德来到中国,为其著作《中国百年绘画史》的第二版与中国艺术家做访谈,借住在常沙娜家里。柯孟德与常沙娜相识已有30多年,那时,常沙娜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说一口纯正的法语,“她很开放,不是一个传统的、无聊的领导。”柯孟德回忆说。
《中国百年绘画史》有多页,其中与敦煌艺术有关的占了20页左右。常书鸿和常沙娜父女都是柯孟德研究的对象,他显然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