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192216.html序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公元年,一群大冠高履、服饰光鲜的旅人行走在西北广袤的沙漠里,脚下虽为官道,却依旧艰辛无比。一行人车马劳顿,蜿蜒前行,伸向那遥远的西方。在他们蹒跚的身形下留下的几行足迹,被微风轻轻拂过,即消失在茫茫的沙海中。队伍的主人名叫元荣,来自洛阳,此行前往西北名城——沙州(敦煌),赴任沙州刺史。熙攘的人群中不仅有官吏、军士,还有眷属、侍从,但最引人注目的怕是那些手持墨斗、凿子等各式工具的匠人了。他们跟随元荣跋山涉水,终将中原的文化和艺术带到了敦煌,而我们的故事就从他们营造的石窟开始讲起。莫高窟第窟开凿于西魏时期(公元—年),窟顶四坡内容丰富、色彩纷呈。既有神话传说、佛道人物,又有古代建筑、生活场景,可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这其中尤以西披壁画最为生动。莫高窟第窟西披全景壁画中使用了大量青金石之类的矿物质颜料,使得画面虽历经余年却依旧色彩鲜艳,宛如初绘。画面的中部为阿修罗王,身形高大,四目四臂,足立大海,手擎日月。阿修罗意为“非天”,是印度神话中的恶神,后被佛教吸收,跻身为天龙八部护法神之一。因其易怒好斗,骁勇善战,故通常把战场称之为“修罗场”。阿修罗王的上方绘制着峰峦叠嶂的须弥山,山巅矗立着巍峨的忉利天宫,宫门半开半闭。有学者认为,此山并非佛教圣地须弥山,而是中国的昆仑山。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时已有黄帝的宫殿坐落于昆仑山上,所以此窟西披表现的建筑也有可能是黄帝天宫。阿修罗王的两侧绘有风雨雷电等诸神形象,雷公虎头人身,背生双翼;辟电形似雷公,手持铁钻;风伯背负风囊,大步飞奔;雨师口吐长练,普降甘霖。风雨雷电是中国固有的传统神话题材,多见于高堂殿宇或贵族墓葬之中。由于古代科学的局限性,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相对浅薄,故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灵控制着这些现象,继而产生了上述的神仙造型。西坡下部两端的建筑里各坐一人,画面虽然简单,但这却极有可能是莫高窟最早的《维摩诘经变》。建筑的内侧还绘有羽人,他们耳出于项,臂生羽毛,与汉代帛画和画像砖上记录的仙人形象极为相似。佛教传入中国后,传统神话题材伴随着佛教艺术本土化的进程,由地下走向了地面,经墓室步入了石窟。它们的出现虽然对于佛教来说或许略显突兀,但却极大的丰富了石窟的内容。漫步在窟,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窟顶这些古老的壁画时,能够切身的感受到“风雨雷电不绝于耳,神仙异兽浩荡巡天”的迫人气势。整幅作品采用了奔放的笔触,飞荡的动势来表现这些杂物奇怪、山神海灵的人物形象,使画面超凡脱俗、清新明朗,令观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作者:刘文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