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北魏时期的敦煌,在经历了西北民族政权更迭交替之后,又一次重获新生。战争、迁徙带给敦煌的伤痛,被莫高窟的庄严、慈悲慢慢抚平。那些悲悯世人的北魏造像,带有着浓郁的西域风格,粗犷豪放,与此同时细腻的中原风也已经渐渐崭露头角。在这宗教氛围如此浓厚的洞窟之中,人们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肃杀之气全然消退。莫高窟第窟全景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发展受到了较强的地域约束,特别是南方的经济较为繁荣,文化底蕴深厚,世家大族众多,很多的佛教寺院都是这些大族舍宅为寺而来。相应在这些佛寺中能够得以形成完整的并带有中国传统玄学思想的佛教理论体系,也是和这些门阀居士紧密相连。因此在南方的佛教发展中,更为强调对于佛教理论思想的建立和修持。而北方以胡族为主,经济相较于南方颇为萧条,思想文化更是略显单薄。故更愿意追求实际并可行的修持方式,多以“凿仙岩以居禅”的形式来开建一些较为具象的石窟,这些洞窟作为禅修场所,见证修持的各个境界。在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传播路线的不同,便形成了“南重义理北重禅修”的佛教发展趋势,特别是石窟群中的造像便成为了禅修观像的绝佳体裁。在莫高窟北魏石窟群中,第窟的造像便是其中翘楚,最为吸引人的应该就是洞窟北壁下方佛龛中的那身禅定佛。莫高窟第窟禅定佛莫高窟第窟禅定佛佛像身披通肩袈裟,面部丰满圆润。两耳垂肩,高髻披发,体态端庄匀称,造型古朴凝重。袈裟随身紧裹,给人以薄纱透体之感,衣纹则用阴刻线技法处理,细密适度,自然流畅,富有绘画的线条美,连衣褶的粗细深浅,工匠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佛像双目下视,在沉思的状态中,眼眸微闭,这是进入禅定的一种境界。“禅”是梵文的音译,意为“思维修”、“静虑”。虽然禅定是佛教徒修行的必经之路,但是更是一种洞察生命本性的艺术。所以说禅本质上是用来解放心灵,以达到“心静则国土净”的理想境界。在唐代时期颇为流行的佛教典籍《六祖坛经》中也做了这样的阐述:“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而这身造像约略隆起的鼻翼,微微上翘的嘴角,弯如半月的双唇,显露出的一丝笑意,是发自灵魂深处的会心微笑,这也是微妙的心理流露,已经表明了对佛教哲理的领悟,超凡脱俗,洞察一切……“笑那浮华落尽,月色如洗,笑那悄然而逝,飞花万盏……”这身佛像已经在莫高窟笑看人世沉浮千余年,正如仓央嘉措的诗文中所描绘的如水如烟的心境。(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