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 https://m.39.net/disease/a_6038041.html序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佛教自古印度诞生以来,涅槃作为一个永恒不衰的主题出现在中亚及我国各地石窟寺中。在犍陀罗地区,公元2世纪开始便已出现了涅槃造像,而现今保存在印度各石窟寺以及博物馆中的涅槃造像仍有近百件。著名的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其洞窟虽大多惨遭破坏,但现今涅槃画像仍保存有8例之多。进入我国之后,涅槃主题更加兴盛,如新疆的克孜尔石窟,或绘或塑以涅槃为题材的洞窟就多达80余窟。而在敦煌石窟中有涅槃题材的洞窟也有十余个,这其中塑、绘结合表现涅槃主题最好的可以说就是莫高窟的第窟了。此窟建于中唐时期,洞窟呈横长方形,窟内正壁前方佛床上塑一身15.8米长的涅槃佛,洞窟南北东壁绘制了以释迦牟尼涅槃像为中心的《涅槃经变》,该经多依据《大般涅槃经》和《佛说般泥洹经》等绘制。经变内容主要表现释迦牟尼佛逝世后,诸菩萨、弟子以及世俗信徒等悼念佛祖的情景。在敦煌石窟中现存涅槃经变15铺,第窟的涅槃经变不同于隋代的单幅多情节,也有异于初、盛唐的多幅多情节,而是兼容两者后的新形式。特别是周围的壁画从各个角度渲染、烘托主尊塑像所体现的主题思想,显得浑然天成,相得益彰。十大弟子举哀图莫高窟第窟中唐洞窟南壁绘制了《涅槃经变》中的十大弟子举哀图,画面描绘了十大弟子见释迦牟尼佛故去后痛不欲生的情景。作为佛祖上首弟子的迦叶和阿难,在释迦牟尼涅槃时,又都不在恩师的身边。迦叶在千里之遥的耆阇崛山,而阿难就在娑罗双树林外,咫尺天涯,而不能与释迦牟尼相见。阿难在娑罗双树林外正被妖魔鬼怪所缠缚。这些妖魔为了迷惑阿难,变成释迦牟尼的模样,正给阿难宣说一切妙法,示佛神通。阿难为假象所迷,不能赶赴释迦身旁。释迦牟尼遥知阿难常驻难,便命文殊菩萨前去救护,使他聆听佛的教诲。所以,在释迦牟尼涅槃像头部上方的壁画上绘制了长跪于地的阿难。他神情哀伤,一手撑地,一手搭在耳边,仿佛正在倾听释迦牟尼佛宣说《涅槃经》,双目微合,正在回味遐思,对于释迦牟尼的涅槃,也好像没有察觉,沉浸在涅槃的妙理之中。迦叶奔丧莫高窟第窟中唐迦叶奔丧莫高窟第窟中唐在阿难像身旁,绘制的是迦叶奔丧。迦叶在佛涅槃时,正在耆阇崛山中率弟子修行,他经常坐在一块色如琉璃的大方石上诵经行道。一天,迦叶和其中六个弟子在睡梦中都梦见常年坐的方石从中破裂,周围的树木都连根拔起,有的梦见泉水皆枯竭,鲜花零落;有的梦见日月坠落,普天失明;迦叶梦见大地震动。次日清晨,六个弟子一起对迦叶讲述了梦中之事,迦叶预感到梦中的征兆预示着释迦牟尼将临般涅槃,于是率众弟子即刻启程,赶赴拘尸那迦城。画面左上方青绿色的山峦绵延起伏,一位比丘面色凝重,手持禅杖行走在山林间,表现的就是迦叶从耆阇崛山跋涉而来。他长途跋涉到达娑罗双树间,看到恩师释迦牟尼已入涅槃,悲痛欲绝。画面中的迦叶神情极度悲伤,泣不成声,他高举枯瘦的双手,扑向佛棺,左右两个弟子尽力把迦叶扶住,以防倒地撞伤。周围的弟子也都号啕大哭,痛不欲生。画家运用人物的眼泪和张开双臂的激昂姿态来宣泄佛祖涅槃后弟子们悲痛的心情,营造出了一种肃穆的气氛,令人为之动容。这种情真意切的感人埸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师徒之间深厚的,似手足之情的关系。但这些悲烈的壁画与宁静的涅槃佛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了佛的清寂悠远,崇高超脱的境界,也更好地表达了“寂灭为乐”的涅槃主题。主创团队策划/李萍、宋淑霞撰稿、诵读/杜冬梅学术顾问/王惠民音频剪辑/罗成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