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资源 >> 正文 >> 正文

画中有话凝固的音乐第427窟木构窟檐赏析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4/12/4
序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敦煌莫高窟不仅保存有历经千余年海量的壁画和数千身彩塑,还保存了五座唐宋木结构窟檐建筑,这些都是古代留存至今的宝贵建筑实物资料。窟檐是洞窟前依岩建造的洞窟木构外檐,是防止风沙雨雪损坏洞窟的保护性措施。莫高窟现存洞窟中,根据石窟外岩壁上遗留的大量梁椽孔洞遗迹推测,约三百个洞窟均曾建造过木构窟檐。唐代《大历碑》记载,唐代莫高窟的外观景象是:“构以飞阁,南北霞连”、“前流长河,波映重阁”,蔚为壮观。遗憾的是历经千余年历史变迁的沧桑之后,大多窟前木构建筑已不复存在。现在保存的晚唐第窟和宋初第、、、窟等五座木构窟檐建筑,这些木构窟檐都是三开间四柱结构,柱子下面保存有木悬臂梁挑出形成栈道,这样不仅解决了古代上下洞窟间的交通问题,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石窟的外观景色。第窟本来是隋朝开凿的洞窟,到了宋代经过了较大规模地维修,并重建了窟檐,在窟檐大梁的承椽枋下还保存着当时的题记:“维大宋乾德八年岁次庚午正月癸卯朔二十六日戊辰敕推诚奉国保塞功臣归义军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西平王曹元忠之世创建此窟檐纪”。由此,我们知道这座窟檐建于公元年。但北宋的乾德年号只有六年,年已经是开宝三年了。看来当时由中原到敦煌,交通不便,信息不通,中原已经换了年号,敦煌还并没有及时更改年号。曹元忠从年--年担任归义军节度使,历经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四朝,在此期间曹元忠在莫高窟重修了很多洞窟,并新建了一批洞窟。第窟檐是保存最完好的宋代木构建筑之一,也是莫高窟现存宋代窟檐中最大的一座,窟檐斗拱为六铺作,向外挑出三层华檐,斗拱尺度大,前伸较远。屋檐平直,屋角也不像内地宫殿建筑那样往上翘,自有一种古朴大方之美。窟檐为三开间,中央门上开一小明窗,门两侧各有一窗。立柱与横枋间的空隙处绘有佛像和伎乐形象。第窟宋代木构窟檐外观窟檐彩绘整体呈暖色调,发展到明清时期,转为冷色调的青绿彩绘。这里有意思的是右边的两柱间、在第二层有一道栱是画在木枋上的,但画工们只画出左边两间的四个栱,有两个被遗忘而没有画,上面的小斗被安置在相应的位置。这个窟檐彩画用了三条“七朱八白”的彩画形式,是《营造法式》中彩画的一种方法之一,用于对横长构件的粉饰。具体做法是将横长构件的宽度分成或五、或六、或七等份,取中间的一份刷白。然后按构件长度均匀地分成八等份,每份之间用朱阑分断七隔,两头近柱处不用朱阑,这就形成了“七朱八白”红白相间的图案。但这里却没有严格按照官方颁布的法式规定,可能是因为敦煌偏僻,也可能是因为修建窟檐并没有按照建筑等级来做,所以有很多随意之处。在窟檐下的几层木枋上,分别绘制了不同的图案。这里第一层斗拱上的木枋用一个整的团花和破分为两半的菱形花装饰,使得整个木构丰富多彩。第窟保存的斗栱也是非常珍贵的木构构件。“斗栱”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个创举,它由方形如斗状的木垫块和弓形的短木“栱”组合后的总称。在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位于屋身与屋顶之间,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承重托架,支撑起宽大厚重的屋顶,这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特的支撑结构。中国传统建筑中,斗栱是最受重视的部分,在古代记录建筑工程的典籍中,对斗栱的制作记述都十分详尽。在实际建造中,斗栱技艺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整座建筑的稳定性和外观。斗栱的运用也是我国古代匠师们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它经过了长期的发展演变,由简单向繁复发展,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由单纯的支撑作用向支撑与装饰结合的复杂功能发展。此外,斗栱还是封建礼制的重要体现,等级森严,也是建筑尺度的标准。因此斗栱的形式也成为判断中国历史建筑的一把尺子。这些珍贵的宋代木构构件犹如一部交响乐中跳动的音符,把千年前凝固的乐章演绎成为了我们再回宋朝最动人心魄的回响。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作者:边磊,学术顾问:王惠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6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