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资源 >> 正文 >> 正文

书讯莫高和集新书分享莫高窟参观预约网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4/12/10
找好书看,就是找一个制高点。——木心读书,理应是一种愉悦——这并非简单字面上的、感官层面的喜悦,而是一种能让精神沉浸到某个空间,并在其中自由舒展的状态。读书最好的目的就在于,你会发现凭借自身阅读构建起来的小世界,能以体恤式的温柔,消解自身的苦难。愿以下分享的四本与敦煌有着千丝万缕的好书能给你带去几分慰藉与几许期盼。1、《敦煌艺术十讲》作者赵声良,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年在日本成城大学获博士学位(美术史专业),现为敦煌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敦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曾先后受聘为东京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台南艺术大学客座教授,普林斯顿大学唐氏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敦煌石窟艺术及中国美术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代表作有《敦煌壁画风景研究》、《敦煌石窟美术史(十六国北朝)》、《敦煌石窟艺术总论》等。《敦煌艺术十讲》分十个专题,从美术发展史的角度系统探讨了敦煌艺术在中国绘画史、雕塑史、书法史乃至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内容涉及敦煌石窟壁画和彩塑艺术,以及敦煌写本书法艺术等方面。本书内容广博,值得多次阅读回味。全书分为:敦煌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敦煌壁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敦煌壁画风格,敦煌彩塑艺术,飞天艺术新探,故事画的艺术,敦煌壁画与中国画空间构成,从敦煌艺术看大唐气象,敦煌写本书法艺术,敦煌艺术与中国现代美术。全书分为:敦煌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敦煌壁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敦煌壁画风格,敦煌彩塑艺术,飞天艺术新探,故事画的艺术,敦煌壁画与中国画空间构成,从敦煌艺术看大唐气象,敦煌写本书法艺术,敦煌艺术与中国现代美术。2、《敦煌学通论》(增订本)作者刘进宝,甘肃兰州人,历史学博士,曾任西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为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主任。长期从事敦煌学、丝绸之路与隋唐五代史研究,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敦煌学通论》是在作者的《敦煌学述论》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的,是一部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分为:千载沧桑话敦煌,艺术瑰宝千佛洞,扼腕愤谈伤心史,敦煌遗书,敦煌学研究遍天下等五个章节。 作者在这里对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从而导致一门真正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的诞生,以及它的逐渐兴起、形成和发展过程作了全面叙述,并尽量吸收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敦煌学的各个方面及研究状况也作了全面论述。相信这部《敦煌学通论》(增订本)对广大普通读者和有关敦煌学爱好者了解敦煌学、认识敦煌学有非同寻常的帮助。3、《皈依敦煌》作者万庚育,年出生,湖北黄陂人。年中央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毕业后,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新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批会员。年调往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长期从事壁画临摹和石窟艺术研究,独立或合作临摹壁画多平方米,年获甘肃省“敦煌文艺终身成就奖”。图为在莫高窟临摹的万庚育先生退休后的万庚育和李贞伯夫妇在研究敦煌壁画《皈依敦煌》是“敦煌回忆录”系列丛书的第一部,讲述了敦煌艺术研究专家、画家万庚育先生从求学问道至皈依敦煌的心路历程。全书分为:童年,战乱中求学,在陪都重庆,北平情缘,接踵而至的打击,远赴敦煌,荒漠中的苦与乐,莫高窟里写春秋,“文革”岁月,春回大地,桑榆满天霞共十一个章节。 本书以时间线索展开叙事,以顺畅、婉转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万庚育先生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读者可以从本书中了解、见证敦煌艺术的瑰丽雄奇、博大精深,以及老一辈敦煌学者近百年来不断取得的辉煌成就。4、《菩提树下》作者孙儒僩,年出生,四川新津人。年到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曾任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文化厅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曾从事敦煌壁画建筑资料的临摹、整理,唐宋窟檐的测绘等古建筑研究的基础工作。参与编写《敦煌石窟全集·建筑画卷》、《敦煌石窟全集·石窟建筑卷》、《敦煌石窟保护与建筑》、《敦煌学大辞典》等。图为孙儒僩在翻阅图书《菩提树下》是“敦煌回忆录”系列丛书的第二部,由孙儒僩先生口述,由齐双吉和杨雪梅撰写而成。讲述了敦煌学专家、建筑学家、画家孙儒僴先生从求学问道、踏上敦煌之路,直至将一生交付敦煌的心路历程。全书分为:我的家庭,烽火中求学,奔赴敦煌,初到莫高窟,莫高窟的艰难岁月,接管前后,重新选择回敦煌工作,戴上“右派”帽子,60年代治沙和石窟加固工程,“文革”期间,70年代在农村劳动改造,落实政策重回敦煌,繁忙的80年代,退休后的生活共十四个章节。 本书以顺畅婉转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一位敦煌老人平凡而伟大的艺术人生。相信读者读后能感动于孙老对敦煌事业的执着,感慨于人生的坎坷与悲壮。温馨提示:以上好书均可在莫高·和集选购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作者:茹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