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中国与西域的丝绸之路,路程迢遥千里,一望无际的荒凉大地,4世纪游历丝绸之路的僧侣这样写道“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唯以死人枯骨为票帜耳”。就在这茫茫荒漠中,长眠着一处美的大画廊,南北长1.7公里的断崖上,被凿出了无数的石窟------敦煌莫高窟
最初是4世纪中叶,由一位僧侣开始凿建,作为佛教修行之所,历经前年营造石窟数达到七百余个,其中个石窟内,壁画光彩琉璃,佛像并肩环列,经受历史的侵蚀,石窟的风采依旧,人们称这里为沙漠大画廊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段光彩夺目的时代-----大唐帝国国都长安的繁荣延续了三百年,至今巍然耸立的大雁塔,这座七层巨塔,建于七世纪中叶,从印度取来佛经的玄奘三藏就在这里埋头译经,唐朝世代皇帝,厚庇佛教,使之普及民间,唐朝时代,也是佛教昌盛至极的时代,当时的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重点,欧亚大陆各地的风物习俗在此争奇斗艳,充满了自由开放的气息,中国文化在唐代迎来的烂漫成熟期,但昔日盛唐繁荣景象,如今几乎荡然无存,无数次战火湮没了她的光辉。
而在长安公里之外,大唐帝国的余晖尚存,在荒漠中突兀现身的----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是凿建在鸣沙山断崖上的佛教石窟寺院的总称,据传是从公元年,一名僧侣为修行凿洞开始的,保留有壁画和佛像的石窟有个,其中有近一半建于唐代,这里集中力大唐帝国美术的精辟,记录着帝国各民族的服装和风俗,莫高窟现已录入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如今每年有来自全世界50万以上的游客。不过石窟内没有照明,壁画和塑像难以一睹真容,只能靠电筒的微光观赏。
唐文华的光彩在石窟中熠熠生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第57号窟,公元七世纪,建于唐代的小洞窟,壁画上依然可见,昔日艳丽的胭脂色彩,57号窟人称美人窟,石窟内到处画着美丽的菩萨形象,掌上托花的菩萨,妩媚的眼光注视着右掌上的莲花,思维菩萨左手托腮似正浮想联翩,美人窟中有一位菩萨的丽影艳冠群芳,南壁上的树下说法图中的菩萨,温婉柔和的表情,脸和颊部淡彩稠叠,这种技法称为晕染法,垂颈的璎珞、臂环和头冠,用白土与金箔相混堆叠出立体感。周围的菩萨们,也个个斗艳争芳。
长年摹写这幅壁画的画家牛玉生先生(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他说描绘这幅佛像的难度已超越了绘画技法的范围
端庄而妩媚的菩萨形象蕴含着盛唐时代的理想美
大唐帝国的西部边陲---祁连山脉,以海拔米的祁连山主峰的群山之上长年积雪覆盖,丰富的雪融水滋润着绿洲的葱茏,人民生活深受其益,
敦煌建于公元2世纪是汉朝防御匈奴的据点,敦煌郊外还残留着18世纪前的城墙遗迹—沙洲古城。当年各民族为争夺这一代而群雄角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