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坑 https://m.39.net/pf/a_5131648.html略谈佛教舞蹈艺术之一:从火花收集得见飞天形象而开始的探索之路文/舒放俗话说艺术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这句话含有万法归一的意思,是说在最高处,所有形式的艺术都是为了呈现(某种)艺术最初也就是最终想要表达的情感。对这个观点赞同,也理解,但没什么感悟。因为对我而言,离任何一种艺术的最高处都有着遥不可及的距离,遑论对两种以上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最核心的对比。不过单单从爱好角度而言,我有过亲身体会——不同门类的爱好居然也有相互交叉的点,这个点,会引领我们步入一个陌生的境界,开启一扇通往全新殿堂的门,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格局。舞蹈,是最古老的人类艺术。都说“神的孩子会舞蹈”,这是因为在人类的童年,人类从内心自然生发出一种敬畏,并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出这种敬畏,以求和上天达到精神上的高度契合。从远古时代到如今,不论舞蹈的形式和内涵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宗教舞蹈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舞蹈魅力所在。毕竟,我们对“从哪里来,到何处去,我是谁”这终极三问,依旧没有令人信服的标准答案。佛教舞蹈从功能而言,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佛前十供之一,一类是教义的宣讲;还有一类可以看作是用舞蹈动作来谋求自身和诸佛、菩萨的身、语、意乃至空性的完全一致,是修行法门。用不甚恰当的比喻来说,可以看作是行为版的“天人合一”。有关佛教舞蹈艺术的领悟,我会用系列文字来讲述,今天首先分享的是,我是如何对佛教舞蹈艺术产生浓厚兴趣的。我最早对佛教舞蹈产生兴趣,源自年少时候的一个爱好:集火花。对于火花,现在的年轻一代恐怕全无概念。火花的载体火柴(盒)都已经到了销声匿迹的地步,除了一些酒店、宾馆还在定制专用火柴之外,市面上很少见到,就更别说火花了。火花对我们同时代的人而言,知道的人也不是很多。尽管在当年,集火花和集邮有很多相似之处。火花,简单说就是火柴的商标。在当年,随着火花收集的兴起,很多火柴厂专门印制过只针对火花收集者(没有实用性)的成套火花,就和邮票一样,只不过不像邮票那样有严格哥的发行部门和渠道;价格上也不可同日而语。这是一项完全民间化的收藏活动。在数量众多火花中,我们西北孩子只能集中收集西北地区的,当年不比现在,其他地区的火花,很难到手。若有人出差到外地带回来一两盒有精美火花的火柴,那种开心能持续数月之久。西北火花中,最抢手的就是甘肃火柴厂的“敦煌飞天”火花了。对于当年的普通家庭孩子而言,对敦煌的印象,就只是选入课本的莫高窟外景和一张飞天图片。而这些火花画面中的飞天形象,可以说激发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开始了自己的“敦煌学”,也正是这些火花中的飞天形象,让我从那时候开始就一直对佛教舞蹈艺术有着始终不变的痴迷。火花收集和舞蹈(佛教舞蹈)就这样硬生生跨界。我记得有一篇比较东西方文化的文章,其中提到了飞天形象。那篇文章的主题与敦煌无关,只是作为一个佐证出现。文章中说东方的艺术形象中,表现飞天,用几根灵动的飘带和飞扬的衣袂就能够完美呈现出飞身在天的感觉,而且就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人物而言,不论人还是神,都和人类完全一致。而西方艺术里,总要生出一对翅膀才能表现出飞行这一属于“神灵”的本领。在这里引用这段话,并无意对东西方不同的宗教做出孰是孰非的评判,也没有讨论东西方艺术孰高孰低的意思。是啊,这些不用翅膀就能够在空中灵动自如舞蹈的,是什么样的人物,有着什么样的来历,她们(因为看上去绝大多数都是女性形象)属不属于佛教?或者说在佛教系统里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能大量阅读相关资料,较为深入了解相关知识,是成年之后的事情。所以年少时候的疑惑在很多年后才得以解开。而正如先哲们所说,寻找答案的过程会伴随着更多的问题。得到一个答案,会面临更多的问题。这是一个无以穷尽的过程,也正是人活到老学会老的原因所在。同时,也是学习的乐趣所在。当我得知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出处之后,更多的问题呈现在眼前:飞天只是佛教舞蹈形象的一种,除了飞天之外,还有天王、金刚、力士和护法神等舞者,以及作为供养者(信众)具有舞蹈性质的佛前供奉活动……而且就飞天而言,又和我国道教中的羽人有相互渗透融合的现象。等着手这个问题,又发现从印度神话到印度佛教,再到中原佛教,然后又到西域诸国佛教的本土化,飞天这一形象越来越不简单。学习不仅仅是吸收营养,从某一角度而言更像是剥茧抽丝的技术活。就这样,从空中轻盈舞蹈的“飞天”形象入手,佛教舞蹈艺术正朝我缓缓撩开神秘帷幕的一角,我知道这仅仅才是开始。敬请期待“略谈佛教舞蹈艺术之二:飞天的是什么角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