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团 http://pf.39.net/bdfyy/bdfzj/上一期我们讲了莫高窟初凿石窟与敦煌唯一一次成为西北政权都城的历史,这一期我们将分享莫高窟在北凉时期建成非常有代表性的窟。莫高窟窟北凉时代开凿的洞窟现在只有第、、三个洞窟。第窟是北凉时期的代表,其窟型比较独特,是一个长方形孟顶形窟,正面塑一尊交脚弥勒像,像高三点四米,是早期最大的彩塑。菩萨面相丰圆,神情庄严,头戴三珠宝冠,项饰璎珞,上身半裸,腰束羊肠裙,坐狮子座,后面是倒三角形靠背。这身菩萨体态健硕,鼻梁高隆,眼珠突出,具有西域少数民族特点,而在雕刻手法上,又可看出犍陀罗雕刻的影响。洞窟南北两侧的上部各有一排佛龛。靠里边的是两个阙形龛,龛内塑弥勒菩萨,与中央的主尊相呼应;靠外侧的是一个圆拱龛,龛内塑一身思惟菩萨像。这些彩塑造型质朴,而又不乏生动的情趣。彩塑是佛教石窟寺的主体,这一时期,多以弥勒菩萨为主尊。弥勒是西方净土世界“兜率天宫"的主宰,佛经上说“弥勒出身,国土丰乐”。而当时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百姓身陷离难忧患之中,于是弥勒信仰甚为流行。第窟壁画内容丰富,最引人注目的是北壁的本生故事,画的都是释迦牟尼前世为了求得无上正觉而忍辱牺牲的内容。此窟绘有《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本生》、《虔阁尼婆梨王剜身燃千灯本生》、《尸毗王割肉贸鸽本生》、《月光王施头本生》等。前两个故事讲毗楞竭梨王和虔阁尼婆梨王为了听取佛法,甘愿忍受身钉千钉、剜肉燃灯的痛苦;《尸毗王割肉贸鸽本生》是讲尸毗王为了拯救一只被饿鹰追捕的鸽子,宁割自己的肉喂鹰以赎鸽子;最后一个故事是讲月光王乐善好施,甘心砍头千次。莫高窟故事画非常丰富,早期的本生故事也都是类似的舍生殉道的内容,表现出一种慈善的精神,以此来说明佛教的无限高尚、纯洁。在艺术手法上,主要是西域式的画法,构图上以单幅画的形式描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后来的壁画中就很少出现了。人物形象大多有明显的犍陀罗艺术特征,如尸田比王的身体姿势,大体呈“三道弯"势,与印度现存壁画如阿旃陀石窟壁画的菩萨像非常接近。在用色晕染方面,基本采用“西域式"晕染法(也叫“凹凸法"),即从人体的轮廓线向内颜色渐淡,从而表现立体感。由于年代久远,颜色变黑,我们现在见到的壁画人物形象都呈又粗又黑的轮廓,因此,有人认为早期壁画“粗犷"、“豪放",其实这并不是原貌。下一期我们讲分享莫高窟北魏年在莫高窟留下的历史痕迹——塔柱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