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第窟全景图在印度、缅甸、泰国以及我国新疆、河南等地,都有出现须达拏本生故事画,就敦煌莫高窟而言,上讫北周下至北宋,共有七处绘制,虽历经千余年,仍不失为本生故事中的翘楚。
敦煌石窟中的须达拏本生故事多是根据西秦圣坚译《太子须达拏经》来绘制,但其中不乏一些故事情节也参见了南传本生经。隋代第窟的须达拏本生故事画,则是通过50个情节,将须达拏太子广行布施的无极精神淋漓尽致的表现而出。
整幅画采用横卷连环画的构图,由并列的三段衔接而成。画面自上段南端开始,至北端转入中段,又至南端转入下段,走向呈“S”形。
第窟须达拏本生全图故事通过须达拏太子的乐善好施、邻国索象、朝臣非议、太子流放、遍告四方、几近布施等等的画面,构建了须达拏布施活动的开端。流放途中施马施车、施衣入山、出入化城、与道人语、共同修行等,将布施活动逐步推进。随着婆罗门妻遭调戏、索要奴婢、恰逢猎师、惨遭鞭挞等,故事便发展到了高潮,须达拏布施子女、驱赶二子,婆罗门变卖二子,诸臣盘问、二子归国,国王赏赐婆罗门,其肚胀倒毙而亡,如此便成就了整幅故事的完整圆满结局。
整幅画面采用的依旧是以展子虔、郑法士为代表的“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绘画手法,用高大的楼阁、院墙、树木和山峦作间隔,人与物之间也较少有空白之处,同时辅以青绿色的主色调,这样既保持了画面的独立性,又使各情节紧密相连。尽管现在所看到的画面多以黑褐色为主,但是画面细腻入微的笔触仍然保存完好,不禁令人感叹,这笔笔色彩蹉跎岁月的印痕。
庭院深深画面中那些活灵活现的场面,通过画工娴熟的技法,让画幅充满张力,而合理安排故事人物的主次顺序,则让故事的层次感更为突出。最精彩的莫过于让人物处于各种环境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换,场面自如切换,犹如电影一般,一帧又一帧的镜头呈现。
如果再仔细审视整幅画面,就会发现随处可见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场景。比如,婆罗门骑象、骑马、拉车等等,其中还有描绘桔槔汲水的情节。
施马、施车桔槔,是汲水的工具,以绳悬横木上,一端系水桶,一端系重物,使其交替上下,以节省汲引之力。桔槔就是古人对于杠杆原理的最合理的应用,同时这也是古代科技的一大体现。
桔槔汲水第窟的须达拏本生故事画,深刻地解读了佛教修行“六度”之一的“布施”。在欣赏故事的同时,让我们也真正的由衷感慨,只有尽自己所能,不在乎形式,用智慧、信念、善良,广行布施,才能达到内心平静、无我的圆满。
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作者:韩文君,学术顾问:王惠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