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艺术爱好者来说,敦煌壁画总是有着特殊的魅力,虽然它们并不是哪位著名大画家的作品,但它们的艺术价值并不亚于甚至是超过了一些所谓的名家作品。敦煌壁画无疑是劳动人民审美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的艺术瑰宝。
然而,这样的瑰宝却又是脆弱的,经不起时间的流逝与人类的破坏,必须找到好的方式加以研究和保护。因此,敦煌学也就应运而生了,今天我们讲到的这位常书鸿便是敦煌学的奠基人。
常书鸿于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他从小就喜欢绘画但信奉实业救国又执拗的父亲却把他送到工业学校去读书,他在无奈之下只能选择与绘画有关的染织专业。不过,他并没有放弃绘画,不仅参加了由丰子恺组织的西湖画会,还于年自费赴法留学。
常书鸿与敦煌壁画结缘的过程是这样的:当年的常书鸿与很多画家一样,也选择了去法国深造。在年的某一天,在塞纳河边闲逛的常书鸿在一个旧书摊上看到了由伯希和编辑的一部名为《敦煌图录》的画册。正是这本书完全击中了他,让他深深地迷恋上了敦煌。为了研究敦煌,他放弃了在法国的优越的生活和体面的工作,毅然回到祖国。
回国后的常书鸿先后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国立艺专代理校长、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常委等职务,但他仍然深深惦记着敦煌。终于,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帮助与支持下,促成了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设想,常书鸿为首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在莫高窟的生活显然是十分枯燥和艰苦的,与大城市的繁华便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刚来时还有新鲜感,时间久了就产生了各种需要克服的困难。但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常书鸿和其他研究人员仍然保持着高度的研究热情,甚至后来因政局不稳导致教育部解散都没让他们放弃。
此后,常书鸿也常年活跃在敦煌壁画的研究与保护的第一线,尽管他因此失去了许多,他的家庭也因此而破裂。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女儿常沙娜女士也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敦煌艺术研究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