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介绍 >> 正文 >> 正文

敦煌335窟初唐壁画维摩诘经变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3/2/28
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098023515184729&wfr=spider&for=pc

莫高窟第窟于武周时期,历时十余年而成。覆斗形顶。窟内有“垂拱二年(年)五月十七日”题记,为石窟断代提供了确切的依据。龛内塑像除佛像外均为清修。龛顶绘法华经变,南壁绘巨幅阿弥陀经变。最引人注目的是北壁维摩诘经变,其规模是初唐现存同一题材八幅经变之冠。画面主要表现文殊师利率诸菩萨、弟子等前来毗耶离城问疾与维摩诘居士相对辩论,其上有乘云赴会听法的四众及辩法中的种种神通变化。下有汉皇夷王虔诚听法。画中人、神与山、林自然结合,意境交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初唐-窟北壁-维摩诘经变

北壁绘维摩诘经变。唐前期自年唐朝建国至年吐蕃占领沙州,现存维摩诘经变13铺。唐前期的维摩诘经变虽然数量不多,但就其重要性而言,却是前无其例。在题材内容方面,由隋代的五品(“方便品”、“弟子品”、“文殊师利问疾品”、“观众生品”、“见阿閦佛品”)增加到十品,新出现了“佛国品”、“不思议品”、“香积佛品”、“菩萨行品”、“法供养品”等五品。本窟出现佛国品、方便品、文殊师利问疾品、不思议品、观众生品、香积佛品、菩萨行品、见阿閦佛品、法供养品等9品。

初唐-窟北壁-维摩诘经变

唐前期的维摩诘经变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四种:

第一种形式。主要表现“问疾品”,把维摩诘与文殊师利分别画在西壁龛外的南北两侧。属于这种形式的有、、三窟。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在旧形式里出现了新的因素。如窟西壁佛龛南侧维摩诘方丈前,画一天女,体态潇洒,似乎在向佛龛北侧的舍利弗致意。佛龛北侧文殊师利殿堂前面画舍利弗,神态拘泥、羞羞答答,与龛北的天女形式形成鲜明对比。舍利弗上部画二天女散花,花朵纷纷落在舍利弗身上。据维摩诘经记载,维摩诘方丈室里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佛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花至代表大乘佛教的菩萨身,即皆落地,但到代表小乘佛教的舍利弗身上,“便著不堕”,舍利弗用尽“神力”,也抖不掉。这时天女问舍利弗:“何故去花”?舍利弗答:“此花不如法”。所谓“此花不如法”就是说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花落到人身上,如果没有什么粘合物粘着,就应当落地,此花不落地,就不符合客观规律。天女说:“什么规律不规律,花本来就无所谓落地不落地,你说它‘不如法’,那完全是你自己主观意识的幻化”。这显然是天女故意戏弄舍利弗,也就是大乘佛教批判小乘佛教还唯心得不到家。按照佛教的说法,“舍利弗于弟子中智慧第一”。然而释迦牟尼佛的“智慧第一”的大弟子竟然被居士维摩诘的一个宅神天女所戏弄,这在佛教经典中是罕见的。当时的艺术家着意描绘天女的得意与窘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隋唐交际时期敦煌地区佛教世俗化的趋向,而这种世俗化趋向也正是这时莫高窟维摩诘经变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初唐-窟北壁-维摩诘经变

第二种形式。由于唐代的维摩诘经变品数日益增多,画面越来越大,西壁佛龛两侧那点狭窄壁面逐渐容纳不下,于是把维摩诘经变画到龛内南北两壁,有的龛顶也是。属于这种形式的有:68、、、、等窟,以窟最好。

第三种形式。是以窟门为界,把“维摩示疾”与“文殊来问”分别画在东壁南北两侧,如、两窟。

第四种形式。是把整个经变画在一块完整的壁面上,使画面有更充裕的空间,表现更多的情节,如、、等窟。

窟的维摩诘经变就属于这种形式。如“借座灯王”故事,在维摩诘方丈上部,画工着意画了借座场面:有五个狮子座,腾云而降;云飞座移,“满壁风动”,大大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气氛。

正当维摩诘与文殊师利以“默然无言”来表示大乘空宗的“真入不二法门”佛理时,身为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因为他还是小乘罗汉,还没有摆脱人间的香火味、肚子饿了,“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尔时维摩诘又知其意,即现“神通力”,作化菩萨,到香积佛那里借食。“香积如来以众香钵,与化菩萨”。“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所谓“请饭香士”故事。

在“维摩示疾”右上侧画“见阿閦佛品”,其大概情节是: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维摩诘是从妙喜国来的一位菩萨。妙喜国也有佛,号称“无动”,其治下也是一个所谓“极乐世界”。“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于是,维摩诘“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其画法是:维摩诘右手掌上变出一朵飞云,云成圆形。云里画阿修罗双手托日月,头顶须弥山,立于大海中。山顶画一佛二菩萨。阿修罗左右两侧,各画两座房舍,以示经文中所说的“城邑聚落”。为什么这里要画阿修罗呢?这是因为维摩诘经里说妙喜世界里也有“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又据《长阿含经》卷二十云:阿修罗住在“须弥山北海水底”。莫高窟早期壁画中的阿修罗也是两腿立于大海,水不过膝,双手托日月,头顶须弥山。初唐画工借鉴了早期壁画中的这种表现方法,创作出新的妙喜世界图。

在“文殊来问”的左上角,画一幅较小的说法图,这是香积佛世界。在香积佛世界下部画了四座大山,一群化菩萨与香积菩萨从香积佛世界,腾云驾雾,穿山过岭,倏然而降,直落画面中央,来到维摩与文殊之间,也就是所谓的毗耶离城,向维摩诘献香食。到娑婆世界后,一个化菩萨单膝跪地,双手捧钵,面向维摩诘,敬献香钵。另一个化菩萨,面向文殊,恭敬侍立,身躯微向前倾,右手持钵,往地上倒香饭。地上香饭堆积如山。从香积世界来的那些香积菩萨,成群结队,东张西望,似乎在以猎奇的目光,浏览着毗耶离城的山山水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