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介绍 >> 正文 >> 正文

读点好书敦煌时间敦煌比永远多一秒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2/5/27

作者:方健荣

出版:敦煌文艺出版社

ISBN-7---6定价:58.00元

《敦煌时间》是作者近年来为打造敦煌文化时代新坐标而创作的诗集,全书分5个小卷,共收录诗歌首。由诗人林莽、人邻分别作序,书后附著名作家曹建川所著后记《文学敦煌的守望者》,记录了与作者方健荣相处的片段,也表述了对作者本人及其诗作的认识。诗集由林莽、王家新、沈苇、霍俊明、人邻等知名作家推荐,其作品在西部诗人中独具特色,值得一读。敦煌是人类文化的圣殿,以诗歌的方式向敦煌致敬,是当下诗人诠释这个时代的必然选题。《敦煌时间》正是切中了时代脉博的一部最新的,以敦煌为主题的诗歌集。

书影

方健荣诗歌赏析

●书评:《敦煌时间》里的永恒文/孙江初读《敦煌时间》诗集时,脑子里突然回响起“天上飞的是什么,鸟儿还是云朵”这句歌词和旋律,敦煌有宝窟,有壁画,有佛音与道场,有神奇的鸣沙山,有孤绝如镰的月牙泉,有天马的踪迹,有前代的遗址和后人的追寻,更有不屈的民众在这里繁衍生息,血脉流通壮大至今。不禁想起在敦煌生长生活了五十多年的诗人方健荣,也不禁好奇,当他站在这块古老而伟大的土地,望向布满时间伤痛和荣光的夜空,究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敦煌,多少人投入无尽心血,留下了延续着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方健荣半个世纪的见证,何止是一首首诗,一篇篇美文,他是以里尔克所说的“让骨血开出花来”的热爱和执着,呈现着敦煌时间里的人世间。他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汲取着丰盈细腻而浑厚深沉的力量,也悟出了人生与世界最本真、最朴素的亘古之理。他不是那种倚仗故乡敦煌的名气而凌空蹈虚、天马行空、夸张离奇的诗人,他的双脚一直坚实地踩踏在土地、历史和生活中,以敦煌方言般耿直朴实的口气,诗化着人生和梦想。归心于道。平常心是道。《风,一个劲吹着我》《早上真好》《我热爱,如此这般的生活》《在沙漠里种荷》。将这四首诗串联起来读,读到的是人子的平朴和圣徒般的虔诚,让人想到佛经中所言:即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也要在今夜园中种满荷花。时间是治愈一切伤痛的良药。《莫高窟》里的佛,也让“美原谅了丑,善原谅了恶”,《藏经洞》的“钝刀在心上割了一千次,中国的伤口,延伸到了天涯”,依然无法阻挡“闪电,永远绽放”。在“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的《雷音寺》,只想“双手合十,把一炷心香,点燃在木鱼声里,在晨钟暮鼓的心经里,生命如洗,岁月无声”。但尽凡情,别无圣解。《西部村庄》下雪了,“加厚棉衣的老人,要一天清扫几遍院子。”《父亲》“曾经给佛祖打工,画脸”,“一个阅尽沧桑的老父亲”,在垂暮之年再次面对洞窟的飞天时,“把苦海又走了一遍”。而今,“乡下老父亲卧在病榻”,“他瘫痪的双腿,再不能走一趟远路”,其实离得并不远的洞窟里,“飞天们依旧在墙壁上飞翔”。诗人知道佛祖、菩萨、飞天都不可能让他父亲健步如往,更不要说过着《很小很小的生活》的自己“我说带着两座金矿,他们听了,以为遇到了病人,一个劲地傻笑”。诗人是在图书馆工作,所以“身体和灵魂里,藏着那么多奇珍异宝”。迷则为凡,觉则成圣。是真佛只说家常。在《敦煌时间》这首诗里,“佛,菩萨,与人和睦相处。仙乐与五谷,百姓与牛羊,大地上长出独有美景”。“没有说话,佛有母亲的样子,常常在一个黑暗的地方”,“像从唐朝一路走来,还沾着尘埃”。在莫高窟里,佛在清凉的早晨打坐,“簇拥着一些洞窟,这灵魂散开的孤单花,寂寞果”,而在《一个人的敦煌》中,“我习惯了敦煌,大地深处的语言,必须由一个月牙泉的湖泊说出,它的嘴唇是一片锋利枯黄的芦苇”。正如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所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方健荣正是敦煌的这样一根芦苇,他天天与佛、菩萨在一处圣地共处,但他迷恋的是人间的生活和真情,觉悟的是圣凡同在的真谛与奥秘。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一路狂奔》是要从哪里逃呢?诗人说“我一路狂奔,从灯红酒绿和欢声笑语中,落荒而逃”。逃得再远也逃不出故乡。诗人听到了“六百年前的古老关城,燕子鸣叫着相思”,在“名叫三号桥的小小乡村,在星光和月色里,打着呼噜”,无忧无虑地“做一个并不荒唐的好梦”。诗人的酒量并不大,在《饮酒记》中说:“在晕眩与光芒之中,我掉在地上,烂醉如泥,却内心芬芳”。在一粒沙、一朵花里看见整个世界,看见永恒。其实永恒也只是一瞬间,更何况李白所谓“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苏东坡所谓“沧海之一粟”,时间和人生的真相无非是生活即永恒,故乡永远在脚下更在血肉相连的心里。 《敦煌时间》里有故乡,有远方,更有生活的永恒。

书籍推荐

林莽

(诗人、《诗探索》作品卷主编)

诗人方健荣是一位清醒的诗人,是一位不断调整自己的诗人,他是与时代同步的一位诗歌写作者。

王家新

(诗人,翻译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方健荣的这些“敦煌小诗”是沙漠中的清泉歌。诗人也像沙漠中的植物一样知道怎样在一个干燥的世界里扎根,知道怎样为人们的眼睛和心灵奉献出一点绿意。我对这样长年坚持在大漠深外写诗的作者充满了敬意。

沈苇

(诗人、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健荣在西域大荒中、敦煌光芒下写作,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诚挚、凝神、炽烈,他的诗歌,粗砺又细腻,率性又有韧劲,高蹈又贴近大地,他赋予那片土地一种葱茏、湿润和质感。敦煌将是健荣此生不会枯竭的创作母题,因为它是一种伟大的“地方性知识”,构成一个自足的世界,从时间维度去看,敦煌“比永远多一秒”。

霍俊明

(诗人、批评家,《诗刊》副主编)

《敦煌时间》让我们回溯和面对以西部为中心的文化元素和精神词源,诗歌属于清逸的话语类型但是携带了精神重力和情志载力。作者的目光是个人与空间和时间交汇中的敞开和内视,他在精神共时体的层面驻足凝神或游走恍惚,尤其是他一直坚持的抒情质素和纯粹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致敬。

人邻

(诗人,散文作家)

读这些诗,我发现,凡是面对人的,健荣都写得入情。他是一个爱人的人,对友人,对亲人,赤诚一片。这样的诗人真的不多了,像是古人的情怀,却是当代的意思。

唐欣

(诗人)

来自大漠深处、传奇敦煌的方健荣,则是另外的路数,在平静、缓慢的语调中,有一种沉思的品质,他记录的是发生在内心的事件,方寸之间自有波澜起伏,这是少有的还相信“神在的早晨”的诗,他的“致大海和春天”,甚至他的“短暂的旅行”,因此也都有了别样的意味。

孙江

(诗人、作家)

《敦煌时间》中有一句:“我习惯了敦煌:大地深处的语言,必须由一个月牙泉的湖泊说出,它的嘴唇是一片锋利枯黄的芦苇。”正如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所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方健荣正是敦煌的这样一根芦苇,他天天与佛、菩萨在一处圣地共处,但他迷恋的是人间的生活和真情,觉悟的是圣凡同在的真谛与奥秘。

曹建川

(作家,《在敦煌》作者)

读过他的诗,感觉他的诗里有一颗干净的灵魂。他也绝不过分使用语言,也不会颠覆自己惯常的文字节奏,他语言的顿挫感很强烈,意向也干脆明白,不跟自己玩迷踪。他的诗歌主要叙述对象就是生他养他的故土敦煌,就是那一日三餐一样不可或缺的、层层摞摞的有时候是排山倒海的敦煌沙粒。那些沙粒在他的纸笺上活蹦乱跳,通身金黄,精灵一般地舞蹈。他说他是在沙子上写诗的孩子,我觉得他也成了大敦煌的一粒沙。这一切都是因为爱到至深的物我转换。还因为,沙就是敦煌的宗教意向。

方健荣

生于敦煌,在30余家期刊发表作品,主编《大美敦煌》《敦煌文化》等19种图书,入选中国文学好书榜等多种榜单。出版《一个人的敦煌》等诗文集6部,作品入选50余个选本,并多次获奖。

《敦煌时间》

方健荣著

责任编辑:田园

出版时间:年1月

定价:58.00元

ISBN:-7---6

本文来源:敦煌文艺出版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