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介绍 >> 正文 >> 正文

月盈中秋常皎洁邀月遣怀忆敦煌莫高窟参观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4/12/12
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的,人们为了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最终约定俗成,创造了十分完整又严格的节俗,把节日这天演化成一个独具内涵与情氛的迷人日子。在中国众多影响广大的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具有独特的品格和别样的情致。缘起·中秋中秋节源于对天象、四季、节令岁时以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计月的阴历,其节日习俗、行事以“月”为中心展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农历十二个月、四季中的仲秋之季,故称秋节或仲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这天,自汉代起,就有祭月、拜月的习俗。几千年来,祭月也渐渐演变成了“赏月”,月亮与中秋节也变得密不可分。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最早的著名写月诗诗经《陈风·月出》莫高窟第窟窟顶东披伏羲女娲西今月曾经照古人中秋节的名称始于唐代,但我国古代就已有中秋赏月的记载。祭日于壇,祭月于坎;祭日于东,祭月于西。——《礼记·祭义》祭月就是王者于每年秋分之际在城西祀月,这就是中秋节的前身。据敦煌文献可知,八月十五这一天,恰逢太阴娘娘月神的诞辰,在当天晚上,人们摆设香案、放置贡品来敬奉月神。以隆重的仪式感,传递诚挚的心愿。《拜新月》中也有记载,当日民众穿上最华丽的衣服,登上专门的“拜月楼”,香案上少不了的是月饼、西瓜,还有各式的节令水果。高悬空中的明月圆满无缺,拜月的内容自然是希望家庭团圆、有情人得以团聚。P.《拜新月》中秋同样也是当时官府的重要节日。敦煌当时的府主为曹元忠,在中秋节布施两千人斋。说明节度使对寺院僧人还是比较慷慨的,同时也笼络了僧尼们,使寺院僧侣为其统治服务。广顺三年(九五三)岁次癸丑八月十五日,府主太保就窟上造两千仁(人)斋藏内记。——莫高窟窟题记敦煌每年中秋节前,农历八月八日还有点天灸的习俗。敦煌文献《郑余庆书仪·节候赏物》记载敦煌人用朱砂研磨成浓汁,然后点在小孩额头上或身上,目的是祛除百病、强身健体。每年秋分之际,还举行佛事活动、赛神活动和中秋赏月等,但最有特色的属网鹰习俗。莫高窟第85窟楞伽经变之出猎晚唐敦煌地处特殊的地理环境,适宜鹰的生活。而鹰又具有飞翔快捷,善飙击,尤其是猎物时能表现出极强的竞技性,故为狩猎者所喜爱。据文献记载,唐代闲厩使专设鹰坊。当时,网鹰、贩鹰、献鹰之风十分盛行。敦煌文献P.《衙府纸破历》、P.《酒账》、S.《兄弟社转贴》等均有网鹰所用之料和驯鹰人、网鹰人的集居地鹰坊及买卖鹰的交易场所等记载。共看明月皆如此八月中秋节陈瓜果,女儿或在母家者亦回夫家,谓之团员节。——《敦煌县志》这里的中秋节已有团圆之意。中秋夜,人们陈瓜果和月饼于庭院,然后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帝京景物略》云:“八月十五日祭月……女归宁,是日返其夫家,曰团员节也。”这些风俗充分说明敦煌的民俗节日早已与中原的风俗融为一体。“锅盔”便是最具敦煌特色的中秋味道。小时候经常烤“锅盔”,敦煌话叫“烧锅块”。以前敦煌农村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空闲的地方都有一个烧窑,这是烧制“锅盔、烧壳子、干粮子”的土“烤箱”。它是用土坯垒墙,高约1米,宽约1米多,长约2米的长方形小房子,前有门,后有烟囱,烧窑里面两面土坯墙上横穿着几根粗粗的铁棒,这是为了把放置锅盔的铁板担起来,下面就是炭火了。中秋时节便是一年中烧窑使用频率最高的时候。中秋节晚上献月亮,敦煌人还有较为特别的做法。中秋节这天晚上等月亮升起以后,要在庭院正中摆好桌凳(有的摆在房上)。要把西瓜杀成两半呈锯齿形,与锅盔、月饼一起有序地献在供桌上,然后燃香三柱,向月亮叩个头,便开始了赏月活动。全家围坐一起,长者讲述有关月亮的故事,香燃完以后分食供品。现在虽然很少进香,但敬献锅盔、月饼、西瓜、水果仍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在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里,我们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间愿望与审美追求融入节日的内涵与仪式。总有些感动,让人品出生活的真,然后在生活的泥潭里滋生出热爱的力量。天涯共此时,那些爱着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着的人,都在同一轮月亮之下。那一刻,感动的不只是节日,而是真正的情分了。(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作者:郭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