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新闻 >> 正文 >> 正文

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第259窟与东方蒙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2/9/24
新媒体短视频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4253-1.h

莫高窟第窟开凿于北魏早期,宋代重修,位于九层楼以北的石窟群中段。窟顶为前部人字坡顶,后部平棋顶。西壁表现多宝塔从地涌出,在壁面上凸塑出半塔,上开一龛,内塑释迦牟尼和多宝佛并坐说法像。龛外塑两菩萨像,塔柱南北侧各塑一菩萨。南壁现存上层三个阙形龛,内塑弥勒菩萨像。下层一圆券龛,内塑趺坐佛。北壁现存上层四阙形龛,内塑弥勒菩萨像,下层三圆券龛,内塑禅定佛、说法佛像。龛之间绘千佛和供养菩萨,壁下部绘药叉。此窟塑像以塑造手法概括,底纹线条洗练,神情端庄含蓄,而成为敦煌石窟雕塑的上乘之作。

莫高窟第窟西壁正龛-北魏

西壁正龛内释迦、多宝二佛均为游戏坐,其中左像高1.4米、右像高1.43米。法华会上,有多宝塔从地踊出,释迦牟尼佛祖应会众之请,开启塔门,多宝佛坐于塔内,并分半座请释迦佛入塔,二佛并坐说法。佛像头部虽经后代重修,但未完全改变原形。佛像皆身穿右袒袈裟,突出的衣褶中间有涡纹装饰。龛外的两身菩萨对称而立,龛顶的宝盖上,八身飞天相向而飞,其中半数穿通肩袈裟。龛内佛的火焰纹背光中所用的蓝色颜料,是莫高窟所有颜料中最昂贵的一种,被称为“青金石”,是由产于阿富汗地区的蓝宝石磨制而成。这些蓝色经过一千多年,不仅没有变色,至今看上去仍非常鲜艳,奕奕发光。

莫高窟第窟西壁龛外南侧菩萨-北魏

西壁龛外南侧的菩萨立像,高1.29米,头戴宝冠,冠后垂巾,上身袒裸,仅披天衣,下穿绿色羊肠大裙。面相略长而丰满,双耳垂环,璎珞严身。披巾及裙上,多饰阴刻线纹,以增强轻薄流畅的质感。

西壁塔柱北向面菩萨立像,高1.25米,长发披肩,面容清秀饱满,细眉弯弯,嘴角上翘,神情中流露出一般自然的悟道的喜悦,仿佛刚听懂了佛法语,看破了一切,获得了解脱。

北壁双层开龛。上层为阙形龛,人字披下居中为半跏思惟菩萨,东端一龛残毁过半,西侧二龛内均塑交脚弥勒菩萨。下层为圆券龛。西起第一龛,龛内佛像高0.85米,着右袒袈裟,结跏趺坐,双手已残,似扬掌作说法相;两侧胁侍菩萨均着通肩大衣,其一残;龛楣饰忍冬火焰图案,两头饰龙头,下方为西方式柱头。第二龛内塑一佛二菩萨,佛为善跏坐说法像,高0.96米;二菩萨皆残;龛两侧塑束帛圆柱,以承托忍冬火焰纹龛楣,这是北魏时期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

莫高窟第窟北壁-禅定佛-北魏

北壁下层龛由里向外数第三龛的彩塑禅定佛是整个敦煌石窟彩塑的代表作品。坐佛高0.92米,波发高髻,脸面浑圆,耳大垂肩,挺胸收腹,体态端庄,比例适度,双腿盘起,结跏趺坐在长方形须弥座上,双手在腹前重叠作禅定印。身披深红色袈裟,在膝前呈三莲瓣状自然下垂,阴刻衣纹流畅自如疏密有致,紧贴躯体。此像结构严整,脸面和胸部,精刻细作,使之显得细腻滋润,富有血肉感。特别是弯眉下微睁下视的双眼,约略隆起的鼻翼,嘴角微翘和深深陷进的两个小窝,弯如半月形的双唇,都给人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会心的微笑。充分地体现出了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以形写神,有主有次,形神兼备的特点。

为什么这尊坐佛要塑得如此传神,他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意境呢?北魏时期,北重禅定,坐禅是北方僧人主要的修行方式,这身禅定佛正是坐禅者的一个典范。众所周知,坐禅时经常要不吃不喝不动很长时间,主要以打坐为主,摒除思想中的一切杂念。对一般人来说,这种方式是比较痛苦的。但一个真正的禅修者,当他坐禅达到一定境界时,为自然而然由内心生出一种喜悦的感受,这种感受被称之为“禅悦”。这身坐佛像正是在表达进入禅悦的状态,佛的嘴角微微上翘,浮现出一种含蓄的发自内心的满足的微笑。能把这种表情刻画的如此到位又带有几分神秘感,难怪这尊彩塑被众多游客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来源:敦煌研究院,文:赵晓星,图:吴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726.html